带着期待走进上海静教院附中,比想象中的面积还要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校对于面积的利用的非常合理、实用。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后茶馆”的文化,校门口的宣传栏有“会听、会问、会议、会学“,在我们听课的教学研究室中,墙面上就有“老师少说多听,学生勤议善问”。以生为本的理念随处可见,如学生的课桌架是倾斜的,利于学生往前伸腿;教室连廊和楼梯墙面上有学校优秀学生介绍;班级的班牌支架式三角的,可以站立,也可以收拢;100门左右的校本课程选修,有的老师是专门外聘来的;每周一次的文艺汇演,展现学生才能;上学和放学时间都让我们望尘莫及。在静教院附中,我们看到的学生是悠闲的、惬意的,这就是以生为本的理念的最好体现。
我听了四节课,一节数学课、一节语文课、一节七年级的科学课、一节八年级的生命科学课。其中三节为学校对外开放日重点推荐的课,一节为推门听课。听完后的整体感觉是推荐的课要明显好于推门课,课堂没有向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那样,模式体现的那么明显。在数学课和语文课上,我感受他们的学生真的很优秀,很能说也很会说,基本没有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引导暴露环节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教材处理的很恰当,对学生的引导很到位,课堂充满智慧。但在两节科学课听后感觉是学生没有那么优秀,两节课分别有三名学生未带书,说明他们不重视非统考学科。课堂上有多名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推门听课的七年级科学课基本没有“引导暴露”,更谈不上共同解疑了。课堂就是老师的一言堂,课堂纪律很是问题,老师讲的同时下面一直有学生在讲话。当然临近学期结束,教师赶进度也是一个方面。走近“后茶馆式“教学学习后还是有很多的感受。
感想一:教师的素质和理念是关键。任何一种模式都要靠教师去执行,正如他们周校长所说,他们这种模式实行了两年了,也只有不到一半的人领悟了这种理念。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的信息,找到切入点,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俨然像一位优秀的主持人。
感想二:学生是自由人。课间学生自由活动,说笑、打闹等,根本不受听课老师的限制。到专用教室去不需要排队,学生悠闲的在校园漫步,但没有人会迟到。想想在我们学校学生去专用教室上课,课间十分钟,要去厕所,要排队整体后前往,学生没有那份悠闲。课堂上教师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的空间,去解决自己的疑问。
感想三:教师要精心备课。课堂上教师讲的少,但在课前老师要花更多的精力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习题。只有教师心中有数,才能充分暴露学生的疑问。
感想四:学生差异资源得到利用。学生即便自己已经会了,如果是老师讲他也许就不听了,但学生讲,他还会继续听,找别人的毛病。学生在表达时,展示的自己的优秀的学习习惯,清晰的解题思路,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其他同学都是很好的榜样和激励。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这比老师讲学生感触更深,更有效。
感想五:后茶馆式教学值得借鉴,特别是在数学和英语学科上。习题和试卷讲评课运用起来更加方便。肯定有老师会怀疑我们学生的能力,要充分相信我们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和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