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机会到上海静安附中听课,直面了静安中学转型后的课堂,后又参加了中青班的培训,分享了多位特级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经历,使我对课堂、对自己未来的成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与思考。
说实在话,我对“课堂模式”、“课堂转型”之类的词比较反感,我觉得一个学校所有的学科都套用一个模式来教学,是一件可笑的事。近一年来,接触到了很多学校的课堂转型,勤业中学的“展评学习法”、静安中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会学、会思、会问、会议”的能力等,其宗都是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发展。与我校老师的课堂、与自己的课堂相比,他们的课堂上学生更有生机,学生的表述让我惊叹,学生的思维让我惊讶。在听课过程中,我真的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想法——当老师真好,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可以在课堂中享受职业内在的幸福与尊严。勤业中学、静安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几年,我不敢说他们所有的老师的课堂都是高效的,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确实得到了发展,对真诚投入教学研究的老师肯定也是促其成长的。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行动是指南,怎样把理论之“毛”植入实践之“皮”?这需要我们一线的老师静心、专心在自己的课堂中尝试、探索,在教师中形成一种“课堂教学研究的文化”。一位专家说过:“如果一个学校面临着高挑战,而学校的老师处于高支持状态,那么学校的研究推动要民主。如果一个学校面临着低挑战,而学校的老师处于低支持状态,那么学校的研究推动要专制。”我深表赞同。任何人都有一种求稳的心理,不愿意轻易改变目前的状态,这时,行政推动就很必要。当老师真正从研究中获益,那么改革就会成为老师的自觉行为,老师也会从“被动工作”转向“主动发展”。
根要扎在学生的学校日常生活、课堂实践的土壤中,这是每一位优秀教师的价值追求。反思自己这两年的工作,个人的管理能力确实得到了提升,但个人的专业发展也处于停滞状态。我时常在想:自己走到了哪里?自己真正需要探索的是什么?听了花园小学蒋校长及一中李校长的讲座,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教师才是我一生的职业,我要扎根于教育教学的土壤中,做一个优秀的化学教师,潜心于教学研究,才会使我的人生之旅更丰富,才会使我无愧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