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转述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如果把这句话修改一下,可以说成“一个坏的课堂授课方式是告诉学生是什么。一个好的课堂授课方式是引导学生发现为什么。”然而更好的授课方式是培养学生去讲述为什么。
镜头一:全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的老师李贞的试卷讲评课。孩子不仅步骤细致的订正了试卷,而且还写了相当深刻的反思,之后是孩子上台交流自己订正过程中可以让大家借鉴的地方,不高的个头,却说着流利深刻的数学专业术语;不大的年龄,却有着从容淡定的姿态;满脸的稚气,却将自己错误的原因分析的头头是道。这里的孩子都是神童吗?
镜头二:语文课上,孩子真挚、流利的交流着自己的读书故事,老师面带微笑的倾听,老师交流自己的读书滋味,孩子认真的聆听,孩子说喜欢李清照词的悲凉与婉约,也喜欢苏轼的豪放,孩子说道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侃侃而谈,这些孩子只有十一、二岁!难道他们都酷爱阅读而且健谈吗?
镜头三:19世纪初的俄国,沙皇统治下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孩子读出了法律的形同虚设,读出了那个社会的冷漠,读出了围观者的无聊,读出了经济的萧条,读出了小市民的丑陋,读出了见风使舵,读出了媚上欺下,读出了……难道那里的孩子天生就深刻吗?
以上是上海静教院附中真实的课堂情境,不用笔记录,也可以在我的脑海中存在很久。
在那里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孩子尽情的徜徉知识的海洋中;课堂的主人可以尽情的展示自己对知识的把握,分享自己的思维历程,孩子
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孩子,老师引导孩子,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的展示,这样有了收获知识的乐趣,还有什么可能学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