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发展>>专业成长>>文章内容
点点事,行人悟——“京苏粤”校长班江苏段研修纪实
发布时间:2013-05-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邓勤

春暖花开的五月,我和来自江苏、北京、广东三地的150名中小学校长们一起来到南京,参加“京苏粤”第二期中小学优秀中青年校长高级研修班(简称研修班)。与以往的培训和研修相比,这次的研修活动内容更充实,形式更丰富,收获也更多。

一、         形式独特的研修活动

“京苏粤”研修班由、北京、江苏、广东三地教育厅联合举办的、为三地的中小学校长搭建的一个研修平台,引导校长们一起来探讨学校改进,共享教育智慧,交流办学思想、开拓教育视野,改进思维方式,从而提升校长的领导力。

这次研修的主体是来自三地的校长们,“南腔”和“北调”的交流,黄河文化、江南文化、岭南文化的交融,南北校长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办学特色之间必定存在着地域的差异和碰撞,这就决定了本次研修必定不同于以往,也让我们对此更加期待。

为了保证研修的效果,三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制订了详尽严密的方案,将学员们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并指定了组长和三地的班长,以及基地学校,安排了每一阶段的研修任务,并布置作业,以保证研修的有效性。

至今为止,校长们经历了在江苏段的第一阶段的研修,分为集中听取专家报告和跟岗学习两部分。尽管只有短短的两周,但是许多校长已经在QQ群里充分表达着收获和感受。我和大家一样,觉得研修任务既辛苦又充实,不妨用一组数据进行简单的概括:

2个城市(南京、无锡)研修两周共12天;

有了156位同学,其中76位是初中班同学,与另外7位同学一起跟岗;

聆听了7个专家报告、参加1次破冰活动;

跟岗(和参观)了2所学校(无锡新安中学和无锡河埒中学);

听取学校汇报4个,听课3节,1次升旗仪式、1次大课间;

最后一天,5个小组集中交流。

二、         内涵丰富的专家报告

专家报告是培训或研修的主要形式,本次研修也不例外。我们一共听了七位专家的讲座,有教育形势的分析——江苏省教育厅胡金波副厅长的《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思想与理念的引领——浦东管理干部学院郑金洲教授的《校长领导力的开发与提升》、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程振响教授的《学校特色创建》,教育科研的培训——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潘国清研究员的《现代学校教育科研认识与思路》,教育的评判与质疑——南京师范大学杨启亮教授的《教学的实践智慧》,思维方式的拓展——南京大学龚放的《创新思维的形成与问题意识的强化》,以及教育家精神的榜样引领——江苏省教科院孙孔懿教授的《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成长的启示》。

从专家和领导的讲座中,我们听到了各种思想的撞击,尤其是胡厅长的报告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带领我们了解了江苏教育的现状和目标,也坦率地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让校长们钦佩的是,我们厅长渊博的知识和广博的见闻,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而且合情合理自然贴切。其中,既有各国政治家和教育家对教育的认识,又有对当前教育现象的剖析和评论,例如社会热点的择校问题,创新人才的稀缺问题等等,其信息量之大、思想性之深,让广东和北京两地的校长们叹为观止,也让江苏的校长们非常自豪。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学校的办学也承受着更多地压力承担着更多地责任,作为一线的教师和管理者,相信所有的校长和我一样,希望得到更多地引领和具体的指导。

让我们有些遗憾的是,有的专家的观点和论据已经陈旧,或者脱离实际情况,有些只是泛泛而谈,难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的报告似乎观点新颖具有批判性,但是缺乏指导意义。 

“钱学森之问”是许多讲座必然提及的,创新思想的稀缺也是教育屡招质疑的内容之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我国基础教育失败的案例之一,这样的论点常常让我们汗颜,也让教育一线的我们无所适从。中国的基础教育究竟走向何方?这一疑问困扰着所有的校长和教师,难道我们每天做的都是反教育的事?难道中国的基础教育已经没有了价值?

若干年前,中国的足球被世人诟病,似乎谁都可以抨击和指责,若干年后,教育同样遇到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教育承担着难以承担的重任,另一方面,教育又在遭受着不应该单由教育承担的责任,教育,已经举步维艰,与上世纪乃至以前的教育者相比,校长们办学的自主权越来越少,承担的责任却越来越重。

江苏省教科院孙孔懿教授带着我们《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成长的启示》时,犹如清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一个只受过8年教育的教育家,却用22年的教育实践与智慧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示范课,如同中国的教育家陶行知那样,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一定是摒弃功利之心,能挽起袖管,卷起裤腿,扎根于教育的土地,用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探索教育的规律,用爱心和关怀创造教育的奇迹,在他们面前,所有的专家都黯然失色,所有的教师都能感受教育的真谛,教育家,不是被条条框框的条件评出来的,是用自己的执着于坚守,在教师和学生心里生长出来的。

三、         卓有实效的跟岗学习

走进无锡市新安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进去广场上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的核心教育理念,八个大字用红色高高挂在主楼墙壁,非常醒目,令人印象深刻,却又内涵丰富,与“用爱心培养习惯”前后呼应,向所有来宾和师生传播着学校的办学文化。广场上,印有全校师生笑脸的笑脸墙、爱心雕塑、“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花坛,既独特新颖,又温暖亮丽,显示浓浓的人文情怀,周围林立的大楼以“十至”命名,明确了学生追求的目标和学校的培养目标。

校园内散发着浓浓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气息,操场边的“幸福农场”上,每个班级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自留地,课堂之余,学生老师在自己的土地上播种、休闲,草地上的秋千和跷跷板让新安中学的校园有了更多地童趣和欢乐。十六个主题的文化围墙、树木名片、班级名片、仰望星空天文台、“我的创造”展示栏、书法训练基地、两语阅读“九宫格”展示、走廊读书角、“感知中国”、心有灵犀”、书脉飘香”、奇思妙想”等主题走廊,无一不是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的物化呈现,引起所有校长的浓厚兴趣。

学校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每一个人都很重要”的核心理念,细细玩味,发现这句话的含义深刻而隽永,尤其是“每一个”所特指的对象,可以是“我”,可以是“你”,也可以“他”或“她”。“我”很重要,因此每一个人都要尊重自己、珍爱自己、发展自己;“你”很重要,因此要学会尊重对方、欣赏他人、合作对方;“他(她)”很重要,因此我们要学会尊重身边的同学、老师和家长,甚至是走出校园遇到的所有人,这恰恰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学校进行了中意“内需式”教学研究,倡导教师的教学从学生的“八大需求”出发,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并成功申报为省级课题,在研究中不断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

一个成熟的学校拥有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学校在行政管理、教科研、德育和教学方面分别制定了行政值班“361工程”、习惯养成“335工程”、教育科研“118工程”和课堂教学“443工程”,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除此以外,我们还走进了课堂,观摩了学科教学,同样能感受到“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办学理念的充分体现。在数学课上,老师解释“解和解集”的时候,会这样告诉学生:如果说我们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解的话,那么我们所有的同学合起来就是解集,解集里的每一个解都很重要,就好像我们班级里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在一节心理课上,刚刚工作一年的教师年轻得像学生的大姐姐,在“死了100万次的猫”这个独特的故事开始,学生们试着体会什么叫做“爱”,在反映校园生活的几段视频中,学生试着学会发现身边的“爱”,在动手制作和书写过程中,学生开始思考如何表达“爱”,在一段流传甚广的视频中,学生明白了“爱”是可以传递的。一节爱的教育课,就这样在年轻教师的娓娓道来中无声地流淌到了学生的心里,在这样无痕的教育中,学生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有了体验和感受。

在短短一周的跟岗经历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来自以王中意校长为首的团队对我们的热情接待和坦率交流,面对三地的校长们,王校长坦率地介绍学校的经验,交流着办学的艰难,对于共同的困惑和艰难,校长们深有同感。

行走在“京苏粤”校长班江苏段研修路上,有困惑更有收获;行走在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的途径中,有痛苦也有领悟。在学校教育的这条路上,点滴感受尽是探索,探索为坚持生命的远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