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发展>>专业成长>>文章内容
2013全国初中特色课堂展示交流研讨会听课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13-10-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李雯

在邓校长、卞校长以及校教师发展处刘建昌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堪称是“六代豪华”之地,“十朝京畿”要土的南京江宁区,有幸参加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学教学参考杂志社主办的“2013全国初中特色课堂展示交流研讨会”听课学习活动。本次活动一共开设了三节历史课,分别是:北京四中王小琼老师开设的《灿烂的青铜文明》、南京上元中学朱桂红老师开设的《古代世界的科技与思想文化》、深圳学府中学董辉老师开设的《华夏之祖》。

本次听课活动中,我发现开课的老师们都精心准备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尽显各自的风采,都讲出了自己的特色。让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工作,现将我在活动中的感受总结如下:

一、  课前准备充分,资料收集齐全

参加讲课的老师都善于运用各种资源,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紧密围绕历史图片设计问题,使教学直观,训练到位;善于汲取先进的教学思想。

二、  吃透教材,精心备课

老师们在本次讲课活动中讲得各有千秋,有一种百花齐放的感觉。不难看出他们课前做了很多工,用了很多力,进行了精心备课。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就像是谍战片设的局,具有典雅和古朴之美,设计中充分利用了北京丰富的课程资源,浑厚的文化底蕴。董老师的教学设计充满了游戏精神。朱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总之,老师们不但精心地备教法、学法,还精心地选择制作切实可行的教具。周密考虑如何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三、  自身优势明显,特色突出

在这次活动中,每位教师教学思路新颖,在教学中,注重了自身的形体语言的运用,使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她们思路清晰,语言亲切。善于组织和调控课堂。善于开拓思路,激发创新。教师讲得生动,学生学得有趣。老师们在课堂上力求语言精当,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拓宽思路,从而掌握方法。

四、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不是局限形式,逐步走向成熟

教学中体现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视,课堂上学生进行互动活动,他们相互配合,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小组合作式学习已不在流于形式,他们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观察、操作、表达、思考、探究的平台。以小组合作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真正发挥了合作的作用。

五、  评课中的新发现

1、话题1:教学准心得偏移

王老师的在展示青铜文明的时间轴时,如果能把商的时间轴再凸显一点,介绍铭文的时候可结合商朝的甲骨文,更好地渗透课表意识。

董老师在教学中丢掉了帮助学生认识神话、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

朱老师没有凸显世界古代文化成就对世界文化产生的影响。

2、话题2: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主干,怎样与其他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朱老师的教学受限于教材知识,这可能与南京中考试题中识记类试题较多有关。

3、话题3:要培养阐述、理解等隐性思维能力

王老师的课更侧重于观察、理解。

朱老师的课侧重于认知。

董老师的课侧重于感受、体验。

4、话题4:价值观如何呈现?如何判断才合理?

王老师对于青铜文明背后的时代突显不够。

朱老师对文化误读导致价值判断失误。

董老师把学生的回答中“秦始皇性格顽劣,但还是统一了全国”这一观点搁置在了一边不予质评。

5、话题5:视频在教学中的合理利用问题,时间上的分配问题

董老师在教学中的视频没有起到任何价值,制作服装的立意与功能何在?

朱老师的关于《渔夫与魔鬼》的课本剧想表达什么?

6、话题6:课堂上的教学方法的独特性体现在何处?

王老师主要是讲解法、讲述法。

董老师主要是情境体验法。

朱老师主要是学生主体参与。

总之,我听完这三节课后触动很大,包括其他老师的评价都使我收获颇丰,我一定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学习他们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不足,尽心竭力把科学教学工作做的更好一些,把学生真的引向历史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