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发展>>专业成长>>文章内容
感受东外的清新之风
发布时间:2013-10-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译文

淡淡的桂花香里,我们来到了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这次外出学习(2013-9-29)是参加“2013全国初中语文特色课堂展示交流研讨会”,因为“特色”,分外期待;因为“特色”,深深触动;因为“特色”,收获颇丰。

语文特色课堂的展示,仿佛迎面吹来的清新之风,让人深深沉浸其中。这里没有矫揉造作的表演,这里没有华而不实的形式,这里只是语文本色的回归,静静地品读,慢慢走,欣赏啊。我仿佛亲耳听到那老北京城的声声吆喝,亲眼看到雨中莲叶呵护着红莲,亲身感受着幸福的杨绛先生对老王的一份愧疚……

三节语文课分别是《吆喝》、《荷叶 母亲》、《老王》,均出自人教版的课文,我们现行使用的苏教版并没有收录,只是我觉得格外庆幸,因为这三篇文章自己以前看过,所以听起来也就清晰明了。三位执教老师分别来自四川双流、江苏南京、山东济南。三位老师可以说是各具特色,各领风骚,个性彰显。老师们独具匠心地设计,引领学生一次次地读课文,倾听文本字里行间发出的声音,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学生的思维在一次次对话中碰撞,课堂的精彩在一次次对话中生成,整个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有声有色,有情有味。

化繁为简,就改写白居易的《忆江南》来简要概说这三节语文课:

忆江南

(一)

语文好

最好是丰饶

巷里吆喝随梦远

雨中莲叶护莲娇

《老王》憾多少

(二)

上课好

各自领风骚

有声有色有情味

无迹无痕无牵劳

点拨赛闲聊

(三)

课堂好

学生乐登高

演读品味悟佳境

觅析联作出诗瑶

深思感深妙

课堂让我深深震动,课堂让我深深回味,课堂也引发我深深地思考:

语文教学对文本的解读要深入。不能只是传递文本,停留在文字表层,而要引领学生真正入情入境地体会,以己之心,体察作者之心,震动到心里的,才是成功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下一番苦功,既要清楚教什么,也要明晓怎么教,还要通透为什么要教这个?

语文老师还要多一点质疑,多一点思辨。在评课时,袁源老师提出《荷叶 母亲》到底算不算散文诗的问题。教参上认为是“散文诗”就一定是“散文诗”吗?所谓教参只是教学时的参考,不是标准,更不是惟一。语文老师的质疑很重要,这让我想起了梁增红老师的一个教学案例,苏教版七(下)《两小儿辩日》的教材后附有注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梁老师认为此举纯属多余,甚至有误导、限制学生思维的可能。因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远远不止编者所说。从文本刻画两小儿“辩斗”语言中,可以读到两小儿的观察仔细,判断有据,以及孩子身上的天真无忌、探究意识和怀疑精神;从文本表现孔子言行的寥寥数语,可以读到孔子本身具有那种虚怀如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胸襟;借助合适的背景资料,结合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风气,还可以读到作为道家传人的列子对儒家领袖孔子的揶揄与嘲讽,等等。我也时常觉得,对教材、教参马首是瞻,在很多时候会扼杀学生的思维。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多一些追问,多一些思考。所以,语文老师自身的文学底蕴、专业知识很重要,没有这些支撑,就不会有独特深刻的见解。

淡淡的桂花香飘散在空气中,若有似无。但语文教学却是一路探索,一路传香,憧憬特色中有更好的特色追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