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当大家忙着运动会,忙着迎国庆的时候,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初中特色课堂展示交流研讨会。虽然一天的行程非常忙碌,但收获颇丰。
在听课环节,我们一共欣赏了三节不同的课。虽然上课内容不同,使用的教材略有差异,学生也是第一次接触,但无论是上课的亲和力,问题的设计,学生的调动,都让我非常羡慕。
首先听到的是常州符爱琴校长的课。这不是我第一次听符校长的课,但有别于上次的多种媒介,这次虽然只是课件、黑板加实验,也依旧精彩。整堂课从多角度认识了水,不仅由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形成完整的学习化学的方法。一开始,“滴水点灯”的实验不仅让学生多有佩服,连听课的老师也猜测了许久。接下来,通过问题的层层引导,让学生从元素组成的角度重新对水有了新的认识。不同于沪教版的教材,符校长还增加了一个氢气燃烧的实验,并用U形管罩在火焰上方,让学生对氢气的可燃性有了非常细致的观察。这也是我们上课时为赶进度一句话带过的所欠缺的。不过可能因为容量太大,我们在具体的课堂中还是要分课时完成,以便于学生接受。
下午的两节都是我们常州老师所不太熟悉的人教版的教材,让我们对相关知识点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南京的朱雪琴老师有着20多年的教学经验,她让我体会了一下“基于核心观念进行自主探究”的课堂特色。《分子与原子》是许多化学老师不愿意开设公开课的一节内容。内容抽象,语言的精确性,上课单调等都是大家要克服的难题。朱老师从这个月刚发生的美国宇航局发射火箭时照片中的一只青蛙着手,引发学生思考,并以此贯穿整个课堂。从分子的性质到原子的性质再到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层层递进,揭示真相。让大家赞赏的是她舍得课堂时间用于学生实验探究,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
北京的王娇老师虽然是三人中最年轻的教师,但是她屡获殊荣,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也让我们看到一节精彩的化学课。一看到课题我就在想,《原子的结构》内容少,又抽象,她会怎么上呢?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特点,通过让学生画四副不同提示的原子结构图,既展示了化学史中原子的认识过程,又让学生对原子有质的认识。也难怪课后评课时,专家说王老师太舍得把时间交给学生了。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向参会的其他老师了解了其他城市化学教学情况。现在整个江苏省中有三个版本的初中化学教材在同时使用,不同的教材在内容安排,重难点的设置上也有不同。在中考中,不同于常州市的100分制,许多城市化学所占的中考分数比例有不同调整。比如宿迁就是物化和卷,物理90,化学60。我们在工作中,要教学相长,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