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我们如约来到北京,开始了京苏粤校长研修班的第二阶段的学习。
走出北京站,并没有看到传说中的雾霾,相反,我们看到了一个秋高气爽的北京,一个秋意浓郁的北京,让来自南方的我见识了北方的大气和美丽,也让我对这个秋天之行充满了期待。
住进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一个位于北京大兴区的国家级培训中心。走进学园,赫然是一幅石雕——孔子杏坛讲学,喻示这是一个对教育者的培训地。走在大道上,经常能看得见许多参加各种培训的同行,或高谈阔论,或若有所思,显然,这是一个非常适合学习和培训的场所,也是一个适合驻足思考和反思自省的地方。十天里,我们这些已经不年轻的教育者,却每天准时地出现在报告厅,专心听课、记笔记,认真讨论、批判、分享,跟着专家教授们,一起思考着、研究着、探索着……
一、重量级的报告
从南京到北京,我们听了大量的专家讲座,有别于苏派专家的尖锐犀利,京城的专家们则显得大气睿智。一个个耳熟能详赫赫有名的专家走进报告厅,与我们分享着他们的教育智慧和政策解读,让我们受益匪浅。十天中,我们听了八场报告,陶西平、李希贵校长、李烈校长、罗杰、刘兴华、毛亚庆……既有国家督学、国务院参事,也有知名校长、学家、学者,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京城专家的大气魄、大视野和大智慧。
我喜欢王红教授的《北京文化》,虽然报告严重超时(中午12点40结束),但是校长们还是听得津津有味,很有礼貌地坚持到了最后,事实上,我们都觉得不虚此行。北京正在申报第七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以此为界,我们看到了熟悉的故宫、天坛、孔庙、三山五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以及颐和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和圆明园),并且了解了北京建都的历史,和皇家陵寝……短短三个小时,教授的报告让我们大开眼界,充分感受到北京文化的博大精深。
陶西平老先生用三个小时的时间,从教育的机会、教育的质量两个大的方面阐述了教育的本质,用各个国家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报告,让我们看到了从美国到英国、印度、芬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发展教育的不同视角。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快速变化的世界,只有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才能让教育立于不败之地。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学校形态和教育技术等多方面进行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最后,陶先生认为教育的发展必须要面临重要的挑战——教师专业发展,因为一切的变革都需要教师的教育行动去实现。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教师的队伍建设,并纷纷给出了教师专业标准,和培训举措。陶先生总结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几个方面,分别是“改善师资来源、提高教师地位、激励专业发展,和缩小师生比例。
10月11日上午,我们迎来了北京十一中学的李希贵校长,他已经成为北京教育的一张名片,因为,我们不仅可以在每年的“新学校论坛”上一睹李校长的风采,还可以在《人民教育》上经常看到他的教育思想语录,在各种场合不时领略到北京十一中学的颇具特色的开学典礼、泼水节和运动会入场式,以及个性化的课程建设介绍和视频,他的思想,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更加广阔的领域,一个校长,如何能够灵活地跨越不同的领域,在行政、研究、教学、著书立说之间游刃有余地行走,我们这些校长深知,不论哪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那么,他的成功秘诀究竟在哪里?
李校长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改造学校,首先要改造我们自己,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想改变世界,只有极少数人立足于改变自己,真是这些人最后改变了世界。”作为一名管理者,审视自己、反省自己、改变自己非常重要,而改变自己,要从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开始。
一个校长来说,要不断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工作的效益,通过李希贵校长的报告,尤其是看到了北京十一学校的个性化活动和个性化课程,以及三个学生在十一学校的课程中的成长和收获的视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成功校长的成功经验,也感受到一个管理者的责任所在。
我们还领略了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的优雅大气,她也是国务院参事中唯一的女性。在三个小时里,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校长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二十多年的校长岗位上,不仅形成了一个学校成熟丰富的教师文化,还成就了一位名校长。不同于李希贵校长的宏观教育思想,李烈校长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渗透,通过各个细节各个环节,让她的教育理念慢慢渗透到了学校的各个领域。
这次专家报告不同于以往,除了教育教学的专题讲座,还邀请了教育之外的一些著名专家,他们的报告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似乎游离于教育之外,却又处处归入到教育的话题。经济与政策研究所的刘兴华教授站着作了三个小时的报告,用海量的图标和大数据向我们展示了国际国内的经济状况,用清醒的态度和辩证的思维分析了中国目前的经济优势和潜在的危机,要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既要目光远大,更要独辟其径,而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此外,我们还聆听了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毛亚庆副主任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解读,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的《学校文化建设的解构与建构》,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杰的《技术改变校园》,这些报告,涵盖了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让我们在十天中进行了一场场头脑风暴和教育洗礼。
二、有思想的学校
10月10号,我们研修班的一百多位校长来到北京育英学校,这是一所有着红色历史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大门的左边刻着一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的题词,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毛主席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当年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在育英中学读书时提的词,还有刘少奇、周恩来、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也让所有来访的校长们肃然起敬。门口右侧是学校的培养目标——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敢于担当。显然,这是一所有历史、有文化、有追求的学校。
在学校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走进了育英中学,沿着江山社稷路,走进一个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学校,感受着它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学校的设施设备很先进,既有让我们叹为观止充满中国文化的西翠国学书院,里面陈列着古色古香的书桌椅和名人书画,也有现代化的教室,但是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在一个个精心布置的文化背后的教育理念。随处可见的开放式书橱,里面供学生随时借阅;蔬菜园子里,可以种着的绿色蔬果;随处可见的桌椅,学生既可以读书交流,还能琴棋书画大显身手;原来封闭式的小树林,被改造成了供学生休息娱乐的开放式花园;随手可摘的果子、随手可摸的金鱼,却在校园里自由生长……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校长的理念:为学生提供生活的物质环境,更是为师生提供精神的家园,让校园因为充盈高品质的文化内涵而更美。
也因为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原来的“荣誉墙”变成了“育英时评”,成为育英学校时评社团的阵地,原来的封闭式树林变成了学生音乐台,成为学生表演的场所,正如校长引用的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的:“教育就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校长的办学目标便是办一个学生喜欢的学校,他所追求的教育使命是:“让十二年一贯制的教育为学生支撑起更广阔的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毕业十年或十五年之后能走得更远。”这位校长正在打造一个最美校园,而他认为:“生命气息就是美的气息。”
在育英中学流连,我们能随时感受到一个校长的追求,用文化来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的生命自由生长。
我们还参观了北京十八中和大兴区德茂中学,前者是一个庞大的拥有一校五址的教育集团,后者是以艺术教育见长的区重点中学,不同的校长、学校,但是校长们都在介绍中阐述了他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思考,尤其是课程建设、教师发展方面,既有思考也有探索,令我们收益。
三、有情意的活动
本次研修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充满了浓郁的人文色彩和深沉的教育情怀。
在北京教育学院组委会的组织下,我们亲身体会了优秀教师的教育情怀和教学智慧。研修刚开始,就意外地拿到了一本书籍《为人为师聂影梅》,这是一位北京市第二中学的普通物理老师,也是一位普通班主任的教学总结,里面没有高深的教育思想,通篇都是聂老师的学生们回忆求学时的点点滴滴,每一篇都能从中感受到学生对老师浓浓的感激之情。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聂老师深入浅出地带领学生学习深奥的物理知识,形式生动而富于生活化,方法之独特有效,令学生在几十年后都津津乐道难以忘怀。而聂老师对学生的关怀持续了几十年,让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在经历挫折和磨难时仍能感受到来自老师一如既往的关心,那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份历久弥新的情谊,令人动容。
在10月15日,我们亲眼看到了这位富有个性、颇有方法的、已经年过80的物理老师,通过她,以及老领导和一位老专家的报告,我们对这位普通物理老师的不普通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家纷纷与她合影,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
最后半天,我们不仅分享到了每一组的学习成果,还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整个研修期间的全程回顾短片,在《北京欢迎你》和《相逢是首歌》的伴奏下,十天的一幕幕再一次出现在屏幕上,让我们的心涌动着浓浓的同学情和师生情。
参加这次京苏粤的校长研修班,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和教育,拓宽了我的管理视野,也影响着我的思维方式。走入京城,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教育文化,向来自三地的校长们取经,确实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第二阶段的研修结束了,我们依依惜别,更期待着不久的将来能再次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