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发展>>专业成长>>文章内容
把梦想在研究中变成现实——参加全国新学校研究中心第十次实验工作会议有感
发布时间:2014-04-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凌富艳

412-13日,由全国新学校研究中心、南京市第十三中学主办的全国新学校研究中心第十次实验工作会议在南京市第十三中学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广东、吉林、江西、内蒙古、湖南、辽宁等二十多个省市和南京本地共260多所学校,800余名优秀校长、教育专家、学校领导和老师参加了会议。我校邓勤校长参加了会议,并做了题为《我们的草根团队,助推优秀教师成长》的主题发言,得到了与会专家、代表的高度评价。

我有幸亲临现场参加了为期两天的会议。在会议期间聆听了近15所实验学校代表的交流发言,各发言学校以精彩的PPT分享了教育管理经验和教育行动计划;还有45所实验学校以提供共享交流材料、交换校报校刊等方式进行实验成果展示;全国新学校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做了题为《教育走向个性化》的压轴演讲。

早在2012年第一次接触新学校是去北京听第56号教室的主人雷夫老师在中国的首场报告会,当时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群怀有教育理想且能坚持梦想,让梦想实现的一群人。如今两年后再次接触这一群体,再次接受新学校的培训,更感受到了这支群体的不断壮大,生命力旺盛。南有朱永新,北有李希贵,两位教育者正通过他们的努力和带动进行自下而上的教育变革,而这一切正在逐步改变我们周边的教育生态。

 南京第十三中学屠桂芳校长作的《精心打造卓越教育的校本名片》,围绕校园文化、校本研修、课程基地、个性学生这四张名片身与会者们展示了南京第十三中学的形象与风采。里面有几个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其一“在大树下读书”,有场景地硬件支持,有“好书推荐”的牌匾软件推动,更有学校阅读制度的保障,这些对我校的“三名”教育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其二,“听评课的维度与观察视角”,课堂是否真正让学生的学习增值。屠校长借崔允灏教授的一句话进行了分析,那就是“课堂学习的值:一是动力值,即学生学习的愿望;二是方法值,即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三是数量值,即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四是意义值,即学生学到的东西是有意义或受用的。”(这句话选自崔教授的《课堂转型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增值》一文,很感兴趣,准备阅读一下全文。)其三,“课程基地”。南京第十三中学有语文和数学两个省课程基地,我和卞校长在会议间隙抽空参观了他们的语文课程基地,这个基地有一座教育剧场、一个文学画廊、一个课程网、一本《石山钟》文学刊物、三个学习节、四大学习社团、四大研学中心、22门语文选修课、50本必读书等,让这个课程基地血肉丰满。(具体内容大家可以下载导屠校长的课件进行查看)。

在所有汇报的内容中,涉及到学校整体课程设计和教师培训的较多,得到与会代表热烈掌声的有很多,其中我校邓校长作的《草根团队助推优秀教师成长》,来自无锡蠡园中学邱校长的《话说蠡中课程大设计》、来自开封求实高中郑校长的《和学生谈一场精神恋爱——我的“美丽情书”》与众不同,让众多教育者们眼前一亮。

邓校长从花中研究生工作室缘起,围绕“目标导航,激活专业愿景;专业引领,拓展教育视野;聚焦课堂,提升研修实效行动研究,催生实践智慧;交流互动,鼓励思想碰撞;导师培养,打造名师团队”六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了我校在培养优秀教师团队方面的创新之举,从而实现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的转变。邓校长还向与会代表展示了我校研究生工作室成立以来取得的初步成果,并就进一步推进优秀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展望。邓校长的发言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更得到了新学校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振村先生的高度评价。他认为花园的尝试很有创新价值,体现了学校校长的教育思想和卓越追求,学校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不可估量,而花园中学恰恰注意到了这点并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就如何增强研究生工作室的吸引力、发挥工作室成员的积极性,李振村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邱校长对他的学校大课程进行了全盘设计,图表解释以及问题解答让所有的听众对其大课程非常感兴趣,这也让我意识到学校的德育活动也是“活动课程”,也是需要让学生感受、感知和感悟的。

郑校长的“美丽情书”让我也感动不已,温馨便笺、常规“谈心本”、黑板寄语、致学生的公开信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轻校长的教育情怀和对学生的理念。郑老师的汇报也很别具一格,从做手指游戏的互动开始,慢慢娓娓到来他和学生的“精神恋爱”。

众多的汇报也让我体味到新学校行动研究的宗旨,那就是“把我们的行动拿出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付诸于行动”,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梦想照进现实,也只有不断地坚持研究我们才能把梦想变成现实!

 

 

【背景资料】:

全国新学校行动研究是由著名教育改革家、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发起,以教育部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新学校行动研究”为依托,旨在推进学校进行现代化改革发展的全国范围的教育教学改革论坛。“新学校行动计划”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 规划重点课题,于200716在北京师范大学启动实施。旨在通过实际行动,将学校发展、学生发展以及教师成长的目标进行统整落实,采用“调查、分析、解决、实验、评估、完善”的研究方法,着眼于“问题解决”,让实验学校由优质学校走向理想学校,校长由优秀走向教育家。该课题反对坐而论道,提倡站起来立即行动。“新学校行动研究”是把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校长的教育管理实践,尤其是问题、困惑作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行动的国家课题。“新学校行动研究”自2006年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实施以来,短短5年时间,已在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学校”就是 “理想学校”,但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优质学校。一般意义上的优质学校更多的是从外部(例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来评价的。但是理想学校更多的是从学校内部学生和老师的感受来界定的。学生在这个学校里感觉是否幸福,老师在这个学校里感觉是否愉悦,他们在学校里是不是能够幸福地成长,这些才是 “新学校”特别需要关注的。

李希贵,当代教育名师、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1980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山东省高密第四中学做语文教师,26岁任高密四中副教导主任,28岁任高密四中副校长,31岁任高密四中校长,36岁出任高密一中校长,38岁任高密市教委主任,42岁就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06年调教育部负责筹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07年开始出任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从25年前进入教育界至今,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中,李希贵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做语文老师,李希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放权利、放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做校长,李希贵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并提出教育理想是“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做局长,李希贵通过体制改革,把权利放给校长;又取消了校长的行政级别,用“职级制”对校长进行动态管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