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8—21日,我参加了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教学参考杂志社、基础教育研究院主办的主题为“课堂教学的特色与创新”的2014全国中学课堂教学前沿高端研修活动。
在几天的研修活动中,我们首先认真聆听了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亚夫、江苏常州市新北区教研室主任万荣庆、山东济南市教研室地理教研员程菊、以及浙江杭州萧山二中校长吴金炉等专家所作的有关“课堂教学的特色与创新”主题报告以及实践经验和理性反思报告。接着观摩了陕师大附中华春勇、浙大附中陈亚利、北京四中赵利剑、北师大附中孙玲玲等老师所上公开课的视频录像。并积极参加了历史学科分会场的小组讨论。最后赵亚夫、吴金炉、郭富斌、任鵬杰等专家学者还对所展示的公开课以及大家的讨论行了精彩的点评。
我觉得参加了这几天的研修活动,觉得自己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
本次研修,我最大的收获是专家们所提出的创新教学理念,使我加深了对创新教学的认识,并从中受到启发。
其一,抓住根本,教本质与认识及根本是历史教学创新的最高水准之一。
华东师大聂幼犁教授认为“中学历史课程的价值追求:一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的人文素质;二是处理历史及其有关问题的实践能力。”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陈志刚教授认为:“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历史教学就是要努力挖掘史实背后的认识、规律,做到尊重史实,以史为鉴,使人明智,培育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新时期合格公民。
其二,尊重真实的常态课堂是历史创新教学的内在要求。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是由“知识为本”到“育人为本”转变,内容方法是由“结果性”到“结果性+过程性”的转变,评价指标要由“一维”到“三维”转变,总而言之是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新课标。然而在我们身边,不难发现下列现象:教学活动中的预设与生成冲突,一味按预设完成既定流程,而忽视对生成性问题的关切与解决;公开课作秀,演给别人看;教学模式僵化,不能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方法;没有思维含量、不能触动心灵、牵强附会生活化的假问题,……诸如此类都背离了真实的常态课堂,导致了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这些问题和教训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认真注意的。
其三, 由于课改的推动,中国中学课堂教学也悄然开始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然而,对照之下不难发现我们的教研尚存诸多毋庸讳言的不足。比如课堂“教学转化”这一基本研究课题说,中国中学历史教师就普遍心存困惑。因为,教师采用怎样的策略、艺术和智慧,把课堂有价值的课题和内容,由教师自己理解的、懂得的、明白的,转化为本来不怎么理解、不怎么懂得、不怎么明白的学习者也理解了、懂得了、明白了,进而实现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比如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陈亚利老师展示的是岳麓版必修3《卓尔不群的雅典》一课中,在细节方面,陈老师可谓做足了功夫,每一处概念的解读、史料的选择、问题的设计、对学生的引导、不同环节的过渡,都精细无比,引人入胜。比如她使用希波战争对雅典民主政治影响作为克里斯提尼改革向伯利克里改革的过渡,战争中雅典使用了三列桨舰,它的的顶的作用是冲撞敌船,而在船头操作的就是第四等级,所以第四等级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于是在战后,第四等级地位提高了,在伯利克里时期广泛参政。其精妙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陈老师可谓举重若轻、润物无声。她用美国民主的局限、发展的艰难的小事例,反衬2000多年前雅典民主的伟大,从而得出我要用包容的心态看到古人的政治智慧。
总之,当今全世界的课堂都在进行着“静悄悄的革命”——课堂由“教授的场所”转换为“学习的场所”,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已经成为课堂上最值得追求和最应做好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