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西域,海拔三千多米的拉萨,有一所学校——拉萨三中,是花园中学手拉手友好学校。在前任校长的介绍中,我了解到花中有两所结对姊妹学校,一所在美国,一所在西藏,但彼此间鲜有往来。经过联系和沟通,校长室在2012年分别安排了8位教师远赴美国和西藏,从此与拉萨三中逐渐建立友好的往来,在你来我往之间加深了了解。
这次西藏之行,正值拉萨三中的王校长在北京培训,直到最后两天,他才匆匆赶回西藏跟我们见面,继两年前在常州的见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交流。因为双方坦诚,个性相投,虽然只是第二次见面,但是却像老朋友一见如故,也因为有着相同的管理经历,因此有了许多共同的话题和感受。
王校长是一个非常耿直的汉子,多年的校长生涯,仍然没有磨灭他对教育的情感与责任,他曾经在一个生源较好的拉萨八中工作多年,4年前来到三中。由于历史原因,这所曾经交通部直管的学校回归地方,又因为初高中分设,教师超编严重年龄偏大,生源下降,教学质量也因此滑坡。经过几年的整顿,加上校舍进行了改造,学校的整体面貌有所改变,吸引的学生人数也有了较大增加,教师的精神状态也在变化中。
从王校的介绍中,能深切感受到他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他也为此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在行政楼的走廊上,一张通报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一位老师因为上课迟到8分钟,不光全校通报,而且扣除维稳费等奖金共1800元。他们非常重视对教师出卷的培训,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和评价细则。尽管如此,王校仍然因为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状态忧心忡忡,因为教师超编,带来了一些教师混日子,也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我对王校的忧虑感同身受,生源结构变化下的学生问题,绩效改革后的教师队伍发展,每年轮岗交流下的教师文化建设,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原有教育模式的冲击,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高的要求,等等,学校的管理和发展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在挑战着管理者的智慧与良知。
我非常敬佩王校,不是因为他的管理方法,而是因为敬佩他在校长岗位奋斗十多年之后仍然不失鲜明的个性与坦诚,仍然对学校教育发展充满热忱与期待,以及对远道来的朋友的热情与好客。尽管王校的叙述中有许多让我们意外,但是我依然佩服他的魄力与勇气,从他身边的老师们身上也可以发现,他身上的那种特质和热情也凝聚着周围的老师们,拉萨三中也在渐渐走出低谷。
在拉萨机场,王校非常慎重地将大昭寺的哈达一一献给即将离开的我们并合影留念,我们也约定了未来的合作计划。在飞机起飞的那一刹,我们再次俯瞰美丽的拉萨,祝愿拉萨三中的朋友们,期待不久的将来与他们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