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秋之未凋之际,赴锡城梁溪河畔寻求精灵之解,所获甚丰。
《都市精灵》一文是老舍先生之子舒乙有感而发的一篇日常随笔,文中有事有情有呼吁。文章不长亦不短,不难亦不易,一节课浅浅而过不圆满,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似又不足,要上出本次联盟主题“悦·动”并非易事。
四位上课老师分别来自于河埒中学、花园中学、新安中学,各人代表了各人的风格,也从某种程度上显示出本校的特色。河埒中学的范佳维老师借用一段无锡风光引入课文,并抓住课文第6小节“其实,每个城市都应该有每座城市钟爱的小动物,而且形成传统,是它的一种标志和象征”引导学生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应该是一种“和谐”之景,并以此为抓手,指导学生处处抓住和谐来对课文进行赏读。上课过程处处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字、词、句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值得学习。最后引入海鸥老人的资料,旨在让学生深入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但由于时间有限,老师稍显焦急,语速过快,给人带来十分强烈的压迫感,不能做到静心思考。
鲍艳青老师不急不躁,以学生为主,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转换角色的环节,学生化身各个都市的小动物,以第一人称来传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学生从一开始就十分入境,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体会作者情感之后,又利用板书将文中对比用一个“人”字突出主题,非常巧妙。课堂上,学生有静思、有表达,有张有弛,但似乎对文章字词关注不足,若能紧抓文章的字词句进行细读,可能更加完善。
钱志萍老师来自于新安中学,十分重视“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这一宗旨,课堂语文味十足,导入的诗词、课上的朗读、文字的重新编排等等环节都让我忍不住随口诵读,学生也十分投入。但由于看错时间,钱老师课堂的后半部分未成充分展开,目标并未顺利达成,实在遗憾。
由于课时冲突,另一位老师的课堂未能实际感受。但三位老师给我带来的思考是共同的,让我更加笃信:所谓语文,就是要深入文本,紧紧抓住字、词、句去解读文章内容、去体会作者情感、去认同或论争作者的观点看法,而达成这一目标的工具无非是听、说、读、写这些基础能力。能让学生以感兴趣的方法完成积累知识、掌握方法、情感体悟的课不就是好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