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发展>>专业成长>>文章内容
平常中见深意——“高大上”的长三角论坛
发布时间:2014-11-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译文

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一直是语文教育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2014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2014.11.22——2014.11.23)就以“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为主题展开了研究,参加这次活动,我确实大有所获。

我把这次活动称为“高大上”的活动,绝无讽刺之意,只是真心觉得本也如此。今天上午,南京大学的王彬彬教授做了“漫谈小说欣赏”的专题讲座,让我觉得一瞬回到十年前,在大学校园里听文学理论课的情形。王教授特别谈到两点:一是好的小说作品主题多样多层次,并不一定有明确的思想,反之,只有一种主题,有明确中心思想的小说都不是好小说。二是小说的魅力在于小说的语言,语言的美不在字面表达的意思,而在于有“言外之意”。汪曾祺先生曾说过:“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提高到内容的高度”,的确,对于小说作品而言,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来注解,无疑很是恰当。

我之所以称其为“高大上”不仅因为精彩的讲座,更在于下午的课堂展示。我知道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有很多,如看教学目标的达成,看学生的学习所得,看课堂教师的引导……但是,今天我想说,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是“没法写听课记录”,这句话看起来过于怪异和荒诞,那么,很多人便要反驳:难道能写“听课记录”的课全都不是好课吗?我澄清,我可没这么认为。只是就今天下午的三节展示课而言,我觉得自己真的是没法记听课笔记,不是老师上的杂乱无章,而是自己宛如学生般在听课,全神贯注地聚集在“听”上,生怕自己不禁意间遗漏了精彩的细节,会遗憾无比。

说起来,下午的三节展示课都没有一点花哨的形式,却都是平常中见深意的。镇江外国语学校的王益民老师执教《父母的心》,重点让学生体会了小说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通过情节的“补白”和“还原”体会穷人和富人的父母之心;这是小说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常州北环中学的章艳老师执教《斑羚飞渡》,对文本进行了精加工,重点品味了“一老一少”这对斑羚羊的飞渡,通过动词的替换、对比等方法,和学生一起品读文字之美,进而上升到对主题的把握。上海海南中学的王莹老师执教《雁》,是最常态的一节语文课,却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王老师没让学生预习,上课开始,老师就分配哪些学生读哪些语段,老师自己读哪几段,师生合作朗读完课文,王老师就让学生到文中圈划出让你有感触的字词句段,同时批注阅读感悟,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心得,最后再把这些字词句段读一读。王老师组织学生以“读—划—议—读”的形式展开自学,之后再全班交流。就表面看上去,这节课老师根本就没有用心设计教案,但真正的“高大上”就在于此,化有形于无形之中,能放得开,又能聚得拢。在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的点拨与引导让人惊叹之余,免不了大赞精彩,学生在王老师的引导之下,能够互相间得启发,继而展开深刻的讨论。如果不是老师对文本烂熟于心,如果不是老师已有细致深刻的解读,如果不是深厚的教学功力和灵活的教学机智,课堂是绝对不会如此出彩。这就好比炖汤,小火慢热,煮到一定时间,汤汁沸腾,之后越来越浓稠,芳香四溢,让人尝过以后回味无穷。真正的好课,不在形式,而在内容,扎扎实实地读出点东西才最重要。

每一次学习,不是单纯仿其形,而是会触动自己的一些思考,我想,学习的真意也在于此,先思再做。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