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作报告的老师到目前为止还在教育一线奋斗着,仍然在做着班主任老师,所以他们讲得很多事例鲜活、生动,接地气,每人将近三个小时的报告不时让全场响起笑声和掌声。
申淑敏老师,看上去就像一位知心的大姐,一头微圈的短发,还有那脸上亲切的笑容,让人难以置信她取得的骄人业绩;她普通高中的学历,民办教师的起点,使我们难以想象她创造的教育神奇。她为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源自于她的微笑,她的想法,她的做法,她的坚持。听了她的报告觉得她是一个很有想法的老师,她能带着学生去“玩”,去“疯”。虽然她讲得很多带班事例,比如设计班徽、班级口号,举行班级小组竞赛制、家长学生亲子活动等这些我们也在搞,为什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她做得好呢?同样的想法,或许也是同样的做法,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效果?申老师脸上的笑容似乎在告诉我答案:班主任老师的想法要变成学生的想法,班主任老师要真正发自内心地去带着学生、家长做实在的东西,而且要让学生、家长都尝到甜头,感觉到成功、幸福,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家长才会“信其道才会亲其师”。把申老师的博客地址放在这里,里面有更多精彩的内容!http://{域名已经过期}/sheshumin
下午梅洪建老师的报告在匆匆地午饭过后就立即开始了。梅老师第一印象年轻,太会讲了。他的想法“做一个不再瞎茫然班主任”让在场的听众频频点头。他是怎么“不再瞎忙的”呢?其实他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做教育的行者,在发现教育教学的问题后,善于思考问题,把问题当做改进工作、成长自己的阶梯。他说,教育不是告诉孩子错在了哪里,更不是抓住孩子的错误来处罚孩子,而是切实把每一次错误都转化为孩子发展的契机,寻找解决孩子们成长中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寻找一种方法使影响孩子成长的问题不再发生,为孩子的成长服务。他举得事例普通而又实在,如何分书?如何带着他们举行野餐?大多数老师会包办,但梅老师却“懒”“躲起来”,看学生做,然后适时地给予激励和点评,让做的学生有成就感,让没做的学生知道下次可以怎么做。“无为”是为了更好地有为。
爱就在那一瞬间
(吴路萍)
夹杂着寒风走进听讲座的大厅,选择第一排的位置坐定,想要好好的学习一番。眼前一位着装整齐打扮精致的老师,正在温和从容地进行着演讲,如果不听她的介绍,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个长期奋斗在教育一线的,五十几岁的教师。看着她课件上一张张的图片,感觉和我们学校并无多大异样,甚至很多地方她的班级文化所展现出来的还不如我们学校的景致。但是,随着讲座的持续,我的看法转变了,她非常幽默,并且同样的生源,同样拥有班级文化,为什么她能做出更为优异的成绩,让我思考更深层的东西,就是我们凌主任再三强调的。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核心所在,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是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人的心里去的,要班级每个孩子都能践行的。班级文化也应该是孩子们在自己内心的需求下,自己思考创造,凝聚班级的一种表现,不应该是班主任的强加。所以,申老师让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们都参与到班级文化和各类活动中来,让班级成为一个更大的集体。在教孩子的同时,也教家长,让各项活动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哪怕当孩子们一开始表现的比较拙劣的时候,老师也绝不强加自己的想法,用心去观察鼓励每个孩子。
申老师让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有爱心、富有责任心的人,更是一个用智慧去经营班级,用灵魂去打造班集体的老师,更为关键的是,她始终有着一颗年轻而温暖的心。
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
(孙文璟)
在这次培训中,华师大附属枫泾中学申淑敏老师作了题为《班级审美化主体实践探索》的主旨发言。申老师所在的学校和我们非常相似,地理位置与生源结构都有一定的相似性;申老师的教育理念与做法也与我们相似。但申老师的教育热情与情感投入却是高人一等。
另外一位是梅洪建老师,与前面一位专业是初中数学的申老师不同,梅老师是高中语文老师。可能是学科特点不同,申老师的PPT系统性比较强,而梅老师没有为讲座做好专门的PPT,但梅老师侃侃而谈,也饶有兴趣。他认为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结构,从表层到深层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即使外部条件有了一些改变,人的心理在表层也可能做出一些调节,但是其深层是超稳定的。表层的一般调节不会影响到深层的稳定,因而表层的调节,尽管是真诚的,但不用多久,就会被深层结构的反调节所消解。基于此梅老师认为班级活动适合小切口进行。教育的核心是活动,时时是活动之时,处处是活动之地,可惜,我们很多人不懂,就知道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些观点于我都是一种震撼:可能此人在应试教育的现状中真的在坚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并且能够和谐共存。
听申淑敏老师讲座有感
(肖莉)
申淑敏老师是一个看上去很优雅的女教师。在她温和的娓娓道来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耐心、细心、关心同学又不失严格教育的中学老师形象,她以最朴实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平时与学生交流的小画面,故事各不相同,但无一不体现了她的爱生之心、教育智慧和孜孜不倦的诲人之心。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尽情表演;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潜心创造;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自由安排;给学生一个期待,让他自我成长;给学生一种文化,让他自我接受;给学生一部历史,让他自由书写。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也许我们只有像申老师这样潜心沉入到教学中去,全身心的关爱每一位教师,才能从教育中真正感受到收获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