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发展>>专业成长>>文章内容
物理组外出学习总结
发布时间:2014-12-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物理组

 

 

邵羿

20141223日,应扬中市外国语中学的邀请,花园中学物理组一行11人来到了这所硬件设施优良,学生综合素质优秀的四星级高中。

本次扬中之行主要目的是参加镇江市的“2014镇江好课堂”教育教学展评总决赛活动。这次活动从10月份开始,历经校园初选,区级比赛等多轮比拼,共有14位来自镇江各个地区的优秀教师进入了最后的总决赛,同题异构《走进分子世界》。参与的选手既有刚工作两三年的年轻教师,又有50多岁的校级领导,年龄跨度巨大,教学风格差异大,让我们去学习时饱览众家之长,汲取各家风格。

课堂中,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分层反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每位教师精心设计的多种实验,创新而又富于思考,大量的模型设计思想渗透于实验环节中。在这次的活动中,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加拓展了视野。也让我们在听课后积极展开了反思,物理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需要不断的思考,紧跟形势,更多的结合多媒体技术,并多制作多媒体课件,微视频,为适应翻转课堂做好准备。

 

                             陈庆

今天去扬中实验中学听课,感受颇深,虽然上了相同的课《走进分子世界》,但显示出不同的教学风格。这节课本来就很抽象,分子是肉眼看不见的,但两位教师通过实验、活动、交流、讨论,让学生能够很轻松愉快的理解重难点。

首先看第一堂课,该教师是以游戏比赛哪组回形针浮在水面上多引入新课,充分吊起了学生的情趣,然后又以学生自己探究看白纸上的子和酒精和水的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闻酒精的气味等试验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第二位教师以视频引入,通过观察实验和学生自学,以及学生出现的质疑与反馈,让学生在学与动中得到升华,特别是以黄豆和芝麻混合对比酒精和水的混合的创新,更让学生能够从抽象走向具体。通过这两节课,让我充分感受的教学是无止境的,只要用心去专研,课堂的魅力是无穷的。

 

                                肖莉

两节《走进分子世界》的物理课各有优点,第一节课在讲解分子间作用力的过程中安排了一系列学生实验,两根棉线通过沾湿相互并拢体现了分子间的引力。虽然是个恨意操作的小实验,但通过直观感受让学生“看”到了分子间的引力。第二节课的设计很流畅,过度自然,让学生沉浸在老师创造的课堂艺术之中。每个演示实验都介绍分析到位,固体、液体、气体模型的设计是该接最抽象学生最难理解的,老师通过学生的动作和类比非常形象的展示了三态模型。这次的两节课都让我收获颇丰。

 

                               陆启闯

第二节课的执教者是年轻教师,教学设计有想法,教学过程有活力,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1.通过比赛水面漂回形针引入新课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知好奇心,有想法;

2.长玻璃管固定在有刻度的细长木条上,好处有三点:一是防止玻璃管意外摔破,二是标上刻度便于比较,三是有背景衬托,实验现象一目了然,有想法;

3.把纳米材料带到教室,学生亲身体验纳米材料的特性,有想法。

4.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动的多,教室喋喋不休少,有活力;

5摈弃陈旧知识,紧紧抓住生活中的物理,还能介绍科学最前沿,有活力

6.及时评价学生的闪光点,师生互动更彰显活力。好课!

 第三节课的执教者是中年教师,教学功底深厚,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无论是听课的学生,还是听课的教师,都陶醉在其中。教学过程贯彻下列清晰主线:看似连续的物体实际上不连续,看似细小的物体实际上由更小的物体组成,看似不动的微粒实际上在运动,看似没有相互作用的微粒之间恰恰存在相互作用。教学过程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由表及里,现象、本质老师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明明白白。好课!

 

                             王庆松

毕竟是镇江市的市级评优课,两位老师整个课堂的教学设计、立意都比较好。都能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便于进一步的理解。都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搜集证据验证的物理探究过程,体现了物理学科思维特点。

再好的设计也需要老师很好的表达出来。第一位教师表达比较生硬,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衔接不够流畅,过度不自然,中间缺少很好的过渡性设计,感觉总是在强行跳跃到下一环节。对学生点评不够准确,都是蜻蜓点水般的浮于表面,没有能够恰如其分的点出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或者操作上的亮点。在学生活动组织上用词也比较呆板,常用的是:非常好、好不好、是不是、多不多,缺少激励性的语言。

第二位教师经验丰富,课堂教学自始至终都关注学生的学习,学生思维难点,并且能很好的从实验现象出发总结出结论,同时根据学生的困惑,适时的引入实验,进入下一个环节,是一节比较高效、实用的公开课教学。

 

邓顺元

1223日,跟随物理教研组有幸聆听了“镇江好课堂”教育教学展评的总决赛。此次精彩的教育教学展评在镇江扬中外国语学校举行。这次活动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现在就这次学习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上课要“揪心”。上课一定要有抓住人吸引人的东西。像这两堂课,前位老师通过“回形针浮在水面”的比赛,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后面的一位老师通过“黄豆与芝麻混合”的实验,让学生乐在其中。

2、学生要思考。展评的教师抓住一个实验现象,教师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一个安静思考的空间。我觉得这比什么都重要,上课的内容永远是讲不完的,让学生掌握思考的能力比教他知识更有用。

3、教师要磨练。通过前一位年轻老师与后一定有经验的老师对比。我发现后一位教师的肢体语言丰富,有感染力,能够带动学生跟你一起手脚头脑都动起来,真的相当了不起。学习有时很苦涩无趣,课堂上真的需要带给学生一点有意思的东西。想想自己的课堂有时较沉闷,真的还需要不断磨练!

总之,通过这次外出活动,长了不少见识,和我们组里的老师一起出去学习也很愉快!真期待这样学习的机会能多些!     

 

孙丽琴

《走进分子世界》前后这两节课的执教教师,一少一老,重点把握都很到位,难点的突破设计和处理却各不相同,前者在备课中显然在素材的选择上作了精心的准备,并且为学生设计了大量的学生实验,作为评优课为课堂增色不少;后者在备课中显然设计的立足点更多的是学生出发,这从课堂上的一些细节处理就能感受到,尤其是在实验的选择和设计上。例如:细节一:关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猜想和验证”,前者是直接指导学生将酒精和水混合,将演示简单的改为学生实验,而后者,酒精和水混合仍然演示,先激发学生的“为什么”,然后很自然引导学生做了一个类比实验“黄豆和芝麻混合”,恰到好处的让学生自己悟到“原来如此”,将抽象思维形象化,立足于初中生的思维特点。细节二:关于“分子之间有引力”的猜想和验证,同样两位教师都选择演示肥皂膜实验,但两人的准备和使用却截然不同,前者圈小,中间的棉线是竖着的,而后者圈大,中间的棉线是横向的,效果就有了天壤之别,后者从学生经验出发,很直观而生动的发现下方膜破后,自然下垂的棉线受“分子引力”被拉向上,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经验。当然还有------,种种细节,从老教师身上我看到了我们教学中应有的“学生立场”,所以作为年青教师的我们要多多看,多多学,多多想,多多做,让我们的教学生涯越来越有质量,这是此行感悟。

 

王芸丹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诱发学生思考,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今天《走进分子世界》的这2节课,给我感触比较深的就是这点。一个好的提问,能使全班学生个个都处于思考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本节课采用在探究中不断的设疑、提问的方法,使得学生思想高度集中,兴趣盎然,再根据知识的连贯性及逻辑性进一步发问,设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突破分子引力斥力的难点。第一位老师明显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使得课堂显得就是实验的“堆积”。但也有几个亮点:比如几个创新小实验纳米海绵的学生体验,湿棉线吸引并靠拢等。第二位老师就显得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课堂张弛有度,黄豆与芝麻混合小实验设计巧妙很好的解决了学生的思维障碍等。

 

冒丽琴

    今天走进美丽的扬中外国语中学,静静的欣赏着比赛老师的精彩课堂,真是收获匪浅啊。首先离开熟悉的本校,跳出自己的课堂,听一个陌生老师的上课,使自己对课堂以及教学方法有更冷静客观的思考,同时也能反思对比出自己的不足。第二,在平时教学中自己逐渐暴露出来的惰性,通过今天的听课学习得到了触动,一个很小的例子,在讲到分子间有空隙时,做了酒精与水的混合后,就会在黑板上举一个黄豆和芝麻的混合,今天上课的老师就给每个小组准备了黄豆和芝麻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体会和理解,效果非常好,而在平时自己也想到这个例子,但由于怕麻烦就在黑板上举例而已。所以给我的体会是不在于你能想多少,而是在与你能做多少,这样自己在教学上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最后,我们常说:活动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方式,其实对老师也是一样,通过活动能更加增强教研组的凝聚力。

 

岑吉萍

    走进分子世界这节课是八年级下学期物质的物理属性后的一节内容,内容非常抽象,是一节比较难上好的课。可以看得出来两位老师在引人方面都花了不少的心思,一个从小游戏入手,让学生亲手感受学习本节课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的愿望;另一个通过视频一滴水的世界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迫切想弄清楚物质世界的奥秘。在内容安排上,两位老师都是通过大量的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活动以及视频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能自己从日常生活中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内容的处理上,前一位老师将学生活动安排的比较贴近现代社会,后一位老师的板块相当清晰。总之两节课都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