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美在“天街小雨润如酥”,美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美在“绿柳才黄半未匀”……先是溧阳四中的王尉华老师的《饮酒》让人沉醉,接着南山古松又将我们带入宁远的空间,看老师们在竹林中得意而忘形,听同事们报错了花名菜名,欢声与笑语,且让我们细细道来。
诗经云:“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这句话曾在七上语文课本里出现过,是少年鲁迅最头疼的功课。可是,对古往今来的高洁雅士,这句话却成为了一种向往,一种标志。3月20日,追着风的脚步,随语文组大部队来到了南山侧畔的溧阳四中,观摩并学习了2014年省评优课一等奖得主王蔚华执教的陶渊明诗《饮酒》。《饮酒》本是九下的诗歌,王老师却选择了八年级来上,仅此一点,风采立现。课堂上,“韵律、平仄、意象、意境”等诗歌中较为生涩的知识概念却被她随牵来,随文而释;“秩秩斯干、裛露掇其英、啸傲东轩下……”等古诗文句随处流淌,但却看不到学生疑难的神色。由此两点,可见王老师在平日的教学中的熏陶之效。“……酒化作笔下的万丈豪情……赏着菊花美、嗅着菊花香……”从王老师思想里流露出来的语言句句精妙,虽然很想逐句记录,却只恨单手执笔,速度太慢,又怕耳朵错失了佳句。更妙的是黑板上最后写出来的一个漂亮的“归”字,将所有板书融为一体,既将课堂所学归于一字,更将陶潜性情化为一字。课堂结束,最想说的一句话是:省评优课一等奖,其实是靠平时的一点一滴积累而来,没有捷径可走。 随后,我们又来到南山脚下的古松山庄,小路两边的竹林宁静幽远,置身于雨后润湿的空气中,仿佛能听到竹林尽处传来的阵阵松涛,恍惚间,真有种“归卧南山陲”的错觉。 南山•古松•酒,醉人的三月啊!(王慧敏) 周五,去溧阳四中听课,很是兴奋。 不一样的学校 “到了,到了,我们下车吧”不知道谁喊了一嗓子,我扭头四下里看了看,这是学校吗?我有点怀疑。没有气派的校门,没有像样的操场,更没有高高耸立的教学楼。一进门,便是低矮的平房,甚至还有蓝色夹芯板搭建而成的活动板房,仅有的两栋老旧的两层小楼,便是学生的教室,而老师就只能在板房里办公了。 据四中校长介绍,他们学校正在重建,处于过渡阶段。即便这样,条件之艰苦,还是让我们同行的老师连连惊叹。 不一样的课堂 这次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是参加过省评优课的王尉华老师。我们都知道,若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很难上好古诗的。王老师却选择了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我很期待。 上课伊始,王老师娓娓道来,“文人的体内有两种液体,一种是泪,一种是酒。泪酝酿成心中的诗情,酒挥洒为笔下的文字……”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王老师又顺势介绍了陶渊明,所谓知人论世,学诗歌前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很有必要的。 接下来自然要诵读诗歌,有个别读,有齐声读,有自由读,有配乐读,每一次读都有评价,每一次读都有提高。很显然这要归功于王老师到位的朗读指导,如“平声可拖长音,给人绵延之感,仄声可读的短促有力”等。在这样一遍遍的朗读中,学生读出了节奏美、音韵美,也读懂了诗歌大意。 在“赏诗境、悟诗情”环节,王老师设计的问题就更巧妙了。她抓住了“菊”“南山”“飞鸟”这三个意象,引导学生读出了作者在诗中所寄寓的感情,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听王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她用她那优美的语言,传达着中国文学,也传达着中国文化。听她的课,我感受到了中国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我深深的陶醉于这种文化氛围中。 溧阳四中之行,收获颇丰!(姜莉莉) 虽然天气有些阴冷,一路上,油油的绿意在我们眼前铺展开来,丝丝的暖意在我们心中荡漾开来,带着激动和期盼,我们前往溧阳四中学习。 王尉华老师执教的《饮酒》2014年获得了江苏省评优课的一等奖,在大丰我已领略过王老师的教学风采,再次聆听,我依然要为王老师大大点赞。 诗歌教学要上得“精彩”很难,在我看来,勇于挑战诗歌教学的语文老师一定是具有深厚文学功底和教学功底的老师,唯有深厚,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从容淡定。王老师正是如此,所以王老师的课很出彩。 亮点一:设计灵动深厚 教学设计“读诗作,感诗意——赏诗境,悟诗情——鉴诗风,识诗人”,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由点及面,通过一首诗的学习,由此延伸,去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创作风格,去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可谓“既深刻又深厚”。 板书的设计极具创意,通过罗列的自然之景,淡然之境和悠然之情巧妙地勾勒出了一个“归”字,这一字可谓妙极,彰显着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和人格魅力。 亮点二:方法指导巧妙 抓住学生点评的时机,王老师指导学生诵读诗歌的方法,不突兀不生硬。 教给学生小窍门,告诉学生感受意象、意境时要结合诗人的身世遭遇,要通过想象、联想来揣摩。 当然,要对一篇作品作全面解读,仅凭单一孤立的文本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通过阅读与该文本相关的其他作品(包括对该作家的评价以及其他作家的作品),达到对该作品的更好解读。王老师运用“以文解文,以诗解诗”的方法指导学生鉴赏诗歌,补充了大量的《诗经》、《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饮酒》、《爱莲说》等诗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意象、意境,体悟情感。 孙绍振教授认为:阅读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和调节。作为读者主体的教师,在“同化与调节”之后,需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站在课程开发者的高度,与文本深度对话,与作者情感共鸣,通过自己对文本的二度创作,与文本实现无缝对接,以文解文,以诗解诗。王老师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学生的思维特活跃,学生的发言很精彩。 此外,王老师还运用了“由画入诗”的方法,通过配插图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王老师这些极富创意的教学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亮点三:互动积极和谐 王老师大气淡定、优雅自信,一看就知道,是极好的语文老师,是优秀的语文老师,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互动和谐,老师的引导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露痕迹。特别是王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优美,真正体现了一个语文人的素养,我们尤为钦佩。 一节课很短,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感谢王老师毫无保留的倾囊传授,也感谢溧阳四中张校长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招待,此行,让我们受益匪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也都心向往之。(张译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烟雨朦胧中,我们一行来到溧阳四中听了一节省评优课——陶渊明的《饮酒》。耳目一新的是王老师抓住“南山”、“菊”“飞鸟”这三个意象,并补充资料帮助学生解读、理解诗歌的意境之美、情韵之美。学生讨论热烈,解读也有个性。随着师生的合作学习,眼前似乎展现了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景,那宁静清远的意境,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感,更加钦佩于五柳先生不愧为田园诗之祖!(杨华) 非常惋惜于去年没能去大丰观摩省评优课决赛,这次有机会和一等奖的王尉华老师有了近距离的交流,聆听了她的课,这堂课以新颖独到的“以诗会意、以诗入境,以诗悟情”的教学形式和学生共品《饮酒》一诗,整个课堂在解诗意、品诗情、赏诗风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意蕴悠长、雅趣横生的文化浸润,为我们酿造了一杯醇香的佳酿。王老师的课堂,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王老师的基本功非常扎实,课堂大气沉稳。因为古人非常重视炼字,王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的时候,特别注重对诗中的关键字词的把握,上出了古诗的味道。 她的课堂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用诗歌来教诗歌,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诗意韵味。 读名家作品,更多要做到知人论世,以此启迪自身。王老师在课堂中,旁征博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意向,很好的读出了诗人的归隐之情,淡泊名利之心。板书设计更是别出心裁。 看似波澜不惊的一堂课,内里却激荡着教师和学生的智慧,诗人的情感,更有对我的深深的启示,这也让我意识到,不要怕,有想法就要去实践,就一定会有收获。(吴路萍) 今天早上细雨蒙蒙,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艳阳高照。因为我们盼望已久的语文组集体活动终于来啦! 一路的欢声笑语到我写感受的时候还在耳边萦绕,与童鞋们畅快淋漓的交流让内心洒满阳光! 最最重要的是我们都听到了一节省评优课中获得一等奖的好课,让我内心一直以来到底什么是一节好课的疑问有了答案! 简洁、清晰、有力的语言表达;神采奕奕的老师仪表;富有诗韵的教师语言;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的把握;精美、细致的幻灯片制作;恰到好处的大容量的内容补充;让人叹为观止的板书设计;从意象角度来把握诗歌主旨的方法点播;恰到好处的朗读指导…… 差距啊! 努力啊!(鲍艳青) 俗话说:“阳春三月下扬州。”扬州太远不可得,我们就近去了溧阳。溪水潺潺,水声灵动,南山悠远,竹柏青翠。一路的美景令人感受到了春的美丽,但最令我沉醉的还是王伟华老师的这节课。 文言文是学生怕学老师怕教的文体,常常是老师灌学生学,难得有学生真正感受到美。然而常州市溧阳第四中学王尉华老师上的诗歌《饮酒》则让人眼前一亮,课上重点分析“南山”“飞鸟”的含义,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为古人写诗非常重视炼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教者很好地把握把握这个特点进行分析,上出了古诗的味道。 大部分老师解读诗歌,可能就从句意、情感入手简单分析,便于考试时默写。而王老师的古诗解读,从品读文字到感悟文学,最后了解文化。这节课上除了有文言文的语言美、文学美,更有文化的深度蕴含其中。 这次的溧阳之行,告诉我每一次思维的碰撞,每一次朗读的训练,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美的种子,然后悄悄地发芽、悠悠地成长。 (曹丽丽) 行走在路上,我就一直在想:获得省评优课一等奖的该是怎么样的一堂课? 带着疑问和期待,我们走进了溧阳四中。这里原是溧阳的一所镇中学,后改名的。这所学校正在扩建之中,学生上课和老师办公都暂时在简易楼里。看到这里,我对上课的老师又多了一份敬意:从这里站到省评优课的舞台上,不容易!也可见老师的钻研与认真! 上课的是王尉华老师,自信,干练。上的是陶渊明的诗《饮酒》。看到标题,我已一惊:古诗上课的难度是很大的。王老师的声音已经传来:“文人体内有两种液体,一种是泪,一种是酒。”干净而又引人入胜的开头,心里已默默叫好!课堂有四个环节:读诗作,感诗意;赏诗境,悟诗情;鉴诗风,识诗人,共体验,吟成诵。老师带领着学生不断深入地读着,学者,悟着。从品读文字,到感悟文学,到了解文化,古诗的精妙交织着师生的精妙,让人拍案叫绝。教师的点拨指导准确而具体,如,朗读的指导具体到位,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老师以“菊”意象为例探究作者的情感与感悟,结合了作者的身世,结合了菊的名句,归纳出:菊,悠然之情。画龙点睛的板书,“归”字形状的课文内容概括,令人叫绝。学生的表现更是精彩,他们的思维积极迸发,合作有序高效。孩子们南山的画作更让人拍案叫绝。不是已得诗中精妙何以能画出如此神似的作品? 不知不觉,一堂课已然结束。一堂好课,光用一个“好”字远远不够用。就如同这一次的溧阳之行一般,我感受到了:山的沉稳,水的灵动,酒的醇厚,诗的绵长……(陈丽花) 溧阳之行充实而快乐:溧阳四中的王老师的课堂非常精彩,课容量大,为我们演绎了古诗教学的经典之作。王老师旁征博引,古文功底深厚;学生积极配合,表达和绘画技能了得。 南山竹海的农家饭菜,郁郁葱葱的竹海古松,沿途金黄的油菜花夹着蒙蒙细雨,更给我们此行增添了一份诗情画意。总而言之,不虚此行,不枉此行。(狄琳) “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在这油菜花开得季节,我们来到了溧阳四中参观学习,还有幸听了一节好课,颇有“如沐春风”之感。 第一、朴实大气的课堂 王尉华老师没有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课件的精美,更没有摆那些好看而不实用的花架子。她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呈现在听课教师面前的是真实的、常态下的课。没有很多浮躁的、形式上的东西,让人感觉自然、亲切,让我们真正体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第二、精心独到的课堂设计 “读诗作、感诗意”;“赏诗境、悟诗情”;“鉴诗风、识诗人”……层层深入,最后板书归结为一个“归”字。简洁、精到,引人深思。 第三、注重朗读的指导,训练 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读。多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来感悟。王老师的授课,都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和训练。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集体读,指名读、小组读。而且,还注重让学生通过读去充分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深刻含义,学生读的感情不到位,感情不充沛,教师先让学生起来评价,并帮助同学读好。有些地方学生实在读不好,教师再做最后指导。 课后,我们在车上就开始迫不及待地评课,曾如此笑谈:“这课,香如油菜花啊!”我不禁想到那首《菜花》:“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 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这课,真就香如菜花啊!(王亮亮) 阳春三月,我们语文组全体成员一路欢歌,赴溧阳四中听课研讨。年轻漂亮的王老师,上了一堂同她一样漂亮的古诗欣赏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幽美的意境,字正腔圆的女声,唱和如行云流水,课堂张弛有度。老师博学多识,引导有方,学生勤学善思,学有所获。听课的老师也渐入佳境:时而微笑,时而颔首,时而深思。总之,我们听了一节高水平的诗歌欣赏课。(张佩芝) 3月20日,有幸听了溧阳四中王尉华老师的一节课《饮酒》。整堂课老师语言精练,饱含激情的优美的词句娓娓道来,可以看出老师深厚而扎实的文学功底。课堂上展示和积累的材料循序渐进丰富精彩,自主合作探究,师生津津有味,意犹未尽。课堂有文化的味道,境界提升到文化的高度,却又能让学生触手可得,可谓是匠心独运。课堂、学生、老师与诗歌创造出物我同一、物我相忘的自由审美境界。(陈昌荣) 王老师的课传达的是文化、是文学,是一种游走于字里行间的惬意。听她的课,感受到的是中国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一个现代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 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深深折服和敬仰。 她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把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和文学热爱的精神传达给了学生,我想这是她这堂课最大的优点,也最深入人心的东西。(刘慧娟) 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是我们的孩子很难理解的境界。王老师用诗意的开场白营造了抒情的氛围:“文人体内有两种液体,泪,挥洒诗情,酒,化为文字”。将孩子们带入了陶渊明的这首从酒杯中流淌出的文字。整个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相互关联的材料的融会贯通,以点带面,不拘一首诗的讲解,把陶渊明诗句中的情感世界层层深入,再以画画的形式展示出自己的理解。孩子们的画作出乎意料的好,也许,画技高下来源于对诗人特定描绘景物的深入探究。一堂值得学习的课。(华瑛) 感谢学校给我们组提供这次集体外出学习的机会,这次学习,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以下几点: (一)高质量的好课一定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课;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课;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课。 溧阳四中的王尉华老师把省评优课搬到了我们面前: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师生共读共赏的课堂氛围;由一首诗而牵连出多首诗作,牵连出作品风格,牵连出作家形象,牵连出随后的课外阅读,不愧是一堂一等奖的省评优课。 (二)艰苦的环境磨练人,也成就人。 正处于溧阳四中改建的时期,全校三个年级,9个班级的师生在简易的教学楼里快乐的学习生活着,教师办公室就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可是小学校却有省评优课一等奖获得者,王老师的成功让我们不禁思考她背后的艰辛和付出。 (三)全组通过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凝聚力,陶冶了情操。 期待下次更精彩的活动。(朱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