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来认为新学校论坛作为一个民间组织极其类似于美国的TED演讲,一种大脑SPA,不过相对较为集中,因此又可称之为教育界的“头脑风暴”。每次会议每个与会者都感到很有收获,会议在不断点燃着与会者教育思想的火花以及实现梦想的激情。
回顾此次会议,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词:“全课程”、“懒蚂蚁”、“学习链”。
所谓“全课程”是村长李振村在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实施的课程整合实验。强调课程改革不是不断增加课程门类增加课程容量,而是要做跨学科的学科整合,将一口口学科深井打通,构成一片知识和智慧的湖泊。跨学科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多学科并举,解决同一个主题,这跟学生面临的现实生活是对应的,世界本身就是融合在一起的,要解决一个问题光靠一个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课程就应该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相融合相对接。教育的核心价值是解决人与世界和谐相处的问题,我们最终教给孩子的也是他们如何来面对这个世界。全课程就是要把传统教学单一枯燥的学科学习转化为丰富多彩、充满智力挑战的游戏化的生活。比如以竹子为例就蕴含着“全课程”,我们可以设计科学板块的竹子、历史板块的竹子、生活板块的竹子、体育板块的竹子、数学板块的竹子、(艺术)文学版块的竹子,例如在文学板块里可以寻找“竹林七贤”、“胸有成竹”等成语等等,一根竹子就可以串起各个学科的学习,把他们都整合在一起。其实全课程的理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国际文凭组织实施的国际IB课程极为类似,是一种学科的融合渗透。
江苏原蠡园中学邱校长提出在学校发展中需要有“懒蚂蚁”。 据说“懒蚂蚁效应”来自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观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在蚁群和学校、企业中,“懒蚂蚁”很重要,此现象被称为“懒蚂蚁效应”。
懒蚂蚁并不一定非要定义为某一类人,它也可以是指某种特质。懒蚂蚁可以是指能够着眼大局,能够时刻敏锐的观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本部门指明方向的这种勤于思考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人人都应该成为懒蚂蚁。学校的管理人员平时大多数都会陷入事务性的繁忙之中,忙着上传下达,忙着打电话发通知,忙着完成各项指标,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近视眼”----只着眼于眼前具体事务,而忽略了整个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此作为学校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教科研人员,一定要拿出一定的精力用来观察和思考方向性的东西。而且职务越高,就要更多的做一些决策性的东西,这样就需要具备更多的懒蚂蚁的特质。每一位优秀和卓越的领导者都是一只懒蚂蚁,万科董事长一年中几乎有三分之一在登山、跳伞、玩极限运动,SOHO董事长潘石屹也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懒蚂蚁,整天忙着玩微博,但这都不妨碍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远离战场,从而以一种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战场。正如经常和王石一起登山的企业家罗红所说,“野外探险给了我最好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因此学校要向更高层次发展需要有一批拥有懒蚂蚁特质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学习链”诊断是李希贵校长主旨报告的关键词,贵爷通过展示一系列十一学校一些学生学习情况的转变,展现了十一学校的一个雄心,要“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以往十一学校开发出300多门选择性学科课程,实行走班制教学只是创造了适合每一类学生的教育,而并没有真正弄清楚每一位学生真实的学习链是什么样子的。学校给了学生学习的链条,但并不知道加上他自己线上的学习、自主的学习、民间的学习和其他个性化的一些学习方式之后,他到底是怎样的。因此我们要怎样去认清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需求,然后根据每一位学生的需求来设计学校的教学,这是十一学校面临的新一轮挑战。其实也是每一所学校都面临的问题,只不过我们假装不知道而已。
贵爷给出的解决之道是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链,读学校来说需要建成一所具有学习门诊医院的学校,老师既要帮助学生发现改进自己的学习链(学习流程)同时还要对出现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专家会诊。具体来说是要分为学生的全面普查及二次专家门诊两部分。所谓普查就是制定一份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链条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链的不足环节自己尝试加以改进,然后针对自己改进无效留存问题的部分则交由学校的医院门诊来解决。在学校设立学科学习门诊医院,请需要相关学科专家诊断的学生至少提前三天预约门诊,错过必须重新申请门诊而且必须本人申请预约就诊。以此来明确学生学习专家门诊的重要性。学生根据专家的门诊报告改进自己的学习链条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流程。若无果还可再请专家会诊甚至请校外的专家一起会诊
十一学校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是一种理想化教育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必然是巨大,教师的工作量一定会加大许多,对教师的要求也会提高许多,教师面临的挑战也会更多,但对每个接受这样教育的学生拉说这是一种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