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师发展>>专业成长>>文章内容
短短的姜堰之行,盈盈的精神大餐
发布时间:2015-12-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朱光琪

 

姜堰是个好

我赞叹于丁宏宾老师的情境创设,整个教学流程由“搜集信息——申请类别——综合评价——模仿创写” 一线贯穿;我惊叹于凌惠老师的“精心与精致”,他带着学生从几个字眼“极”,“急与不急”入手,来解读整篇课文,让学生咂摸字词,读之品之,感之悟之,整堂课语文味很浓。我佩服于吴仪老师的“一字概括”,即“用一个字来概括陈泥鳅”,看似简单,却在简单中暗含着玄妙,在简单中深藏着内涵,把朗读、品味、欣赏融为一体。这几位老师的设计各个别出心裁,但无一例外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面,都让学生读到了“陈泥鳅”的人性之美和人性光辉,都让学生读到了作者汪曾祺先生对故乡纯美人情的赞美和歌颂。

离开喧嚣的城市,放下紧张的工作,只是随意走走,就有一种“满足”徜徉于心间,让我们感受到心的无限开阔敞亮。那通幽的曲径,那四季常绿的树木,那满地松软的杉树叶,还有浮于水面自由舒展的“天鹅”,还有惟妙惟肖的麋鹿,还有那些老婆婆扎头的五颜六色的方巾,还有我们一阵阵肆意畅快的大笑,每一处都是一道动人的景致!

(张译文)

 

对我来说,姜堰行是见识和情感的双丰收。来自三个地方的三位风格迥异的语文老师为我们呈现了同样精彩的《陈泥鳅》。

第一位老师的课堂设计十分新颖而且贴近生活,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来自家长的老师紧紧围绕人物性格和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点展开分析,深入浅出。另一位来自苏州的老师最吸引我的便是她的教态,举手投足之间尽显雅致,语言也是亲切而又抑扬顿挫。三位老师的共同点都是只扮演了引导者的作用,真正做到了将课堂交给学生,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和学习的。

其实值得我学习的不止是以上三位语文老师。近了看便是我们花园中学的各位语文老师。与平常在学校里学习她们的课堂技巧不同,走出校门我学到的是她们每个人身上独有的人格魅力。她们的关爱让我这个新人能够很快在组里找到归属感,也能让我更加近距离地接触,了解每一位老师。几位风韵有佳的老师让我很难将年龄和那灿烂的容貌联系起来,还有几位老师时刻保持着一颗童心,丝毫不掩饰爱吃爱闹的本性。生活中的她们是如此的真切,平凡而又充满爱。我想这也许是教师这份职业所给予她们的最大馈赠吧!

一路欢歌,一路前行,姜堰之行是结束,也是开始!

(尤静)

 

简单教语文,扎实求发展

这是我听完凌惠老师的课后,最大的感受。但在凌老师朴实的课堂中,又时时可见他设计的精巧与智慧的火花。凌老师分析小说人物陈泥鳅时,巧妙地抓住他水性极好的“极”字,好义、好利的“急”与“不急”,不仅分析了陈泥鳅的人品与性格,还带着学生品读出汪曾祺小说的主要特点:多用口语,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喜用短句,简洁明快,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层次感。一堂课,我们总想教给孩子更多,面面俱到,也许这样的结果就是面面都不到。而像凌老师那样,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引领着孩子读懂、读透文本,甚至激发起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才是我理想中的语文课。

姜堰之行,收获颇丰。真心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参加这样的观摩活动。博采众长,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向优秀教师的目标靠近,再靠近……

(姜莉莉)

 

今天听的第三节课是苏州立达中学的吴怡老师执教的《陈泥鳅》。吴老师的教学风格沉稳亲切、生动细腻。这节课,她力争摒弃陈旧的教学套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积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尤其是在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时候,用凡人、善人、俗人、能人、真人等概括陈泥鳅的形象,吸引学生自觉投入学习过程中。

(刘慧娟)

 

三条“泥鳅”   三种风味

今天我们语文组奔赴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听了三节课。同样是上汪曾祺的《陈泥鳅》,三位老师的解读和教学设计风格迥异。

第一节课的老师注重人物分析和评价,一读二读三读四读文本,就像烧了一道油炸泥鳅,炸得透透的,可滋味不免单调了些。

第二节课的老师研读文本咬文嚼字,品味作者的文风――最平凡的字眼与最简洁的句式,品得细赏得透。同时,又有老师个性化文本解读和课外拓展,整节课的设计宛如一锅鲜美的泥鳅汤,汤浓料足。只可惜每一环节都急促了点,火候不到,难免生硬之嫌。

第三节课的老师紧扣文本,每一板块的教学按部就班,精准到位,没错误也没特色。一节课下来,泥鳅还是那个泥鳅,学生也还是那样,最大的收获是下课时老师送的小礼物――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集。

(裴子云)

 

姜堰之行,不虚此行

因为心怀憧憬,所以两个小时的车程并不觉得疲惫。果真等待是值得的,我们听到了好课。凌老师的课的设计环环相扣,自然顺当。主问题就是利用文中词语概括这是一个怎么样的陈泥鳅。再抓住两个关键词“极”“急”,分析人物形象---水性好,好利,好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再此基础上给出王安忆的评论,适时的提高了深度,拓宽了学生的认识。这节课没有什么花架子,就是踏踏实实地讲人物形象分析透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相信上完这节课很多学生会讲将汪曾祺的《故里三陈》找来一读。其实一节语文课如果能够在上完后激发你的阅读兴趣,我觉得就是一节好课。            

(曹丽丽)

 

收获之悦

 雾气迷蒙之中,坐车赶往姜堰,到达励才中学时,已经晕头转向,但是,在会场落座后,静音聆听课堂,却发现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几节课各有特色,每个授课老师的功底都非常深厚,然最令我感动的是凌惠老师的课。起初看他的名字,以为是位女老师,谁知道,一出场,竟是一个书生气息浓郁的人,整个课堂也是印证了他的“惠”字,课堂设计出彩,毫不赘余,通过斟字酌句来揣摩人物形象,感受汪曾祺先生的文字特色,更领略汪老家乡的淳朴民风。在凌老师播音员式的朗读下,学生慢慢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是一堂语文味浓重的课,听者也是受益匪浅!

(吴路萍)

 

1225日,我们语文组一行人前往姜堰励才中学,听了两节多关于汪曾祺的《陈泥鳅》的阅读教学课,再次感悟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几位老师的课堂各有千秋,但“万变不离其宗”——立足文本。几位老师共同的都是带领学生认真读文本,从文本中筛选有效信息,特别是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反复朗读来理解人物、把握形象。当下九年级学生时间紧张,从来阅读理解心浮气躁,草草而过,急功近利则欲速而不达,我们真得沉下心来来引导学生仔仔细细读文章方能读出人物,读出情感,读出自己,惟其如此,才能切实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杨华)

 

咬文嚼字,循循善诱,深入文本,反复品味。探寻着语文课堂的本真!

冬日的溱湖,是一片苍黄与萧瑟。芦苇在经过秋霜冬雨的打磨之后,绿色全无,在枯黄中蛰伏。水中的水藻却全然不同,他们似乎已最先探得春的秘密,绿油油地在水底招摇,给溱湖增添了无限新的力量!生命的力量!

(陈丽花)

 

汪曾祺、《陈泥鳅》、姜堰、溱湖湿地这几个词语构成了此次的听课之旅,而写几个词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乡土作家的故里之记,在同是水乡风情的姜堰课堂上演绎。既是听课,又是品一方风物,既亲身感受一方人情,又透过文本感受人性本真。可谓文化之旅矣!

(周文婷)

 

几位语文老师给人的感觉是,语文教学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无论是文章字词的运用,还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都讲究一个用词的准确形象优美生动幽黙,无论阅谈还是写作,都讲究一个咬文嚼字。

(王兴华)

 

姜堰行

圣诞研讨去姜堰

天寒心暖饮蜜甜

精神食粮益人智

  溱湖风光怡心田。

                                                        (张佩芝)

 

 

风乎溱湖 咏而归

孔子问志于四弟子,子路曰武,冉求曰政,公西华曰礼,曾皙独不同,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得子之大赞。读书的时候,总也无法体会曾皙这种淡然阔大的境界。今天姜堰励才一行,溱湖湿地一游,顿觉清爽于心,数日以来的困顿淤塞渐渐消散,曾皙之志似有所悟。

励才中学大礼堂内济济一堂,江苏省各市中年优秀教师正在带领孩子们倾情解读汪曾祺《陈泥鳅》,老师们各有特色,享受着自己的课堂,也使台下的我们享受着他(她们)的语文课堂,学于此,不止于心。

溱湖湿地给我们展示了它博大、静默的风度。霜色的冬草、如镜的湖面、招摇的水草、柔软的落松……虽然还在江北,但却让我嗅到了梦中的江南。四周寂寂,走在砖铺的小路、木制的浮桥上,心慢慢放空,渐入佳境。

(王慧敏)

 

“我”的课堂

这次观摩学习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风范和课堂魅力,确实是受益匪浅。几位教师执教的课文为大师汪曾祺的乡土小说《陈泥鳅》,他们的同题异构真可谓是春兰秋菊,自有天地,难分伯仲。“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我们平时对于教材的解读也应该要有自己独到的体悟和感受,切忌完全被“教学参考”所束缚住头脑,羁绊住手脚。我们每个教师的成长经历、素养特长、情感体验并不尽相同,课堂教学如果摒弃这些自身特有的“资源财富”不去好好挖掘利用,而是去上那些千人一面没有个性特长的课,这不是极大的浪费又是什么呢?教学天地宽,任你我尽遨游,有个性特色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有魅力的课,才是真正的“我”的课堂!

(陈文娟)

 

本色的阅读

在姜堰听了苏州立达中学吴老师的一节阅读课,朴实无华,平实中透出智慧。散读课文,完成填空,人物的生平个性等呼之欲出。赏析语言时,以自己修改后的文字与原文作比,显得独具慧眼。

(陈昌荣)

 

在西方过年的时候,我们去了江堰,不仅听到了几堂好课,还与久违的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这个圣诞我们走的不是寻常路!

(鲍艳青)

 

听了两节半课,各有千秋。三位老师在教学方法上确实没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却显示出一种传统的美。它不是烈酒,而是一杯清茶,清心品味,乃得芬芳。特别是在文本的深究上,三位老师都有独到之处。让文本跟学生建立起关系来,课堂也许仅仅呈现了八分之一,但老师们确实是准备了八分之一加八分之七,或许更多。

                                                                                            (王亮亮)

 

先生的老家在姜堰,可惜他出差了,作为路盲的我,原以为这次全组的外出听课将像以往一样,去一个陌生的城市,访一所陌生的学校,然而事实却是……

不收会务费的姜堰励才实验学校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提前在微信上发来具体会务安排表;保安耐心的指导晚到的我们怎样前往开课的报告厅;负责会务接待的叶老师及时出现赠送我们会务包和会务材料(虽然不多);盛情邀请我们听完课后去食堂免费就餐;主动的在我校出具的邀请书上盖章;门卫阿姨自告奋勇的为我们拍摄集体照;还有同为姜堰人的我校陈宇老师和老公的姐姐和姐夫为我们这次出行提供了许多便捷和惊喜……心里满满的温暖和感激。

因为忙着听课,在课间休息的当口匆忙的在校园里走了一圈,姜堰励才实验学校是泰州市改制学校中唯一保留的一所民办初中,又称姜堰外国语学校,他们的校园文化以“家文化”为核心,构建了“以校为家”的师德文化和“爱校如家”的学品文化。各项竞赛硕果累累,中考成绩年年刷新。学校的建筑物很简单,但在校园一角竟然有新华书店的售卖部,看到有几个老师和学生徜徉其中,想象着这里的孩子们能以书为友实在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慰藉。

——短短的姜堰之行,盈盈的精神大餐。

(朱光琪)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