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党群工作>>党建动态>>文章内容
政 府 工 作 报 告——2013年1月8日在常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市长 姚晓东
发布时间:2013-02-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颜小虎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3年1月8日在常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 姚晓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更加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市政府以迎接十八大召开和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强大动力,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稳中有增,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发展导向,在中共常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四大战略”,深入推进“八项工程”,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克难奋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总体上完成了去年年初市人代会确定的年度工作任务,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经济实现平稳增长。2012年,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50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1%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378.99亿元,增长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0亿元,增长18%,其中工业投入1526亿元,增长1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030亿元,增长12%左右。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8.8亿元,增长15%左右。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3.5亿美元,增长10%,新引进朗盛等4个协议外资超亿美元项目。在光伏等骨干行业进出口受国际市场低迷和贸易保护主义重大影响的严峻形势下,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87亿美元,实现持平略有增长。单位GDP能耗下降4.2%。

  (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积极顺应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大力实施转型创新“510”行动计划,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转型促增长增优势强后劲。工业转型步伐提速。深入实施新兴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和工业转型千企升级五年计划,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和行业抗风险能力,全市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12家,入库税收超亿元企业达30家。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接待国内外游客4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20亿元,分别增长17%、23%。环球恐龙城、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旅游续建项目顺利实施,中华孝道园建成开放,太湖湾度假区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快速发展,常州创意产业基地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金融服务能力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5789.9亿元、4018.2亿元,分别增长15.3%、14.62%。设立3.5亿元规模的风险应急专项资金,有效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发生。加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和科技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新增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2家、科技支行4家,企业上市2家、过会1家;新增创业(股权)投资机构27家,新增资本规模48.8亿元;成功发行3只企业债券,债券融资规模累计突破200亿元。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园区5家,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达到58.7%、18.8%,水稻单产实现全省“十连冠”。新增花木面积3.5万亩,造林6.7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农业现代化标准。

  (三)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大力开展“创新驱动加速年”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创新型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700亿元,增长1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1%,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左右。企业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6家,累计724家,列全省第三。新增“两站三中心”144家,累计769家。全市建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达620家,覆盖率超过90%。创新载体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顺利推进,预计“一核八园”全年营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新增国家发明专利申请1000件,企业研发总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5%,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成为首批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科教城入驻研发机构和在孵科技企业达616家,研发人才总数超过1.5万人。武进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当年签约、当年开园,西太湖科技城完成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规划并启动建设。全市孵化器、加速器面积累计达48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260家。创新创业人才加快集聚。积极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全年签约引进396位领军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其中国家“千人计划”56名,累计达109名。

  (四)城乡建设扎实推进。加大精品城市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可、国际公园协会颁发的国际花园城市金奖和特别奖。新城建设加快实施。凤凰新城、钟楼新城等城市新片区建设全面推进,东大门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泰州大桥南接线工程建成通车,常溧高速公路启动建设,常州机场“一类口岸”开放工作顺利推进,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跻身国内中型机场行列。城市路网得到优化。大明路、晋陵南路、清潭西路等道路的部分路段顺利通车,劳动东路东段、中吴大道延伸工程基本完工,龙城大道隧道工程加快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国家批准。城乡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全面完成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城区防洪大包围格局初步形成。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启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三条入太湖河道和主要湖泊水质进一步好转,完成41条黑臭河道整治,开展大气PM2.5监测,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7天。省节水型城市和省人居环境城市通过省级考核验收。城市管理水平继续提升,市容环境卫生持续优化,全市餐厨废弃物管理正式启动。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完成7158个村庄的环境整治工作,整治率达80%。花博会筹备工作有序推进,主场馆顺利封顶,室外展园建设全面启动。

  (五)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大民生幸福工程和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力度,民生继续得到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3706元、16766元,均增长13%左右。创业富民工程扎实推进,新增私营企业1.12万户、个体工商户3.53万户。“富民强村”工程加快实施,村级经济造血功能不断增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综合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市区城乡低保标准提高15%,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360元,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住院现金自付比例降至23.8%、42.9%。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全市新开工各类保障房25103套(户),实施收储社会房源用于住房保障,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心城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茅山老区“百千万”帮扶工程扎实推进。敬老帮困、和谐安民等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教育现代化工程扎实推进。学前教育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天合国际学校和牛津国际公学常州学校正式开学,常州工学院新校区建设顺利启动,常州大学获批博士学位点,江苏理工学院有14项成果分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顺利推进,二院(阳湖医院)建成启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原创舞剧《格桑花·茉莉花》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电影《秋之白华》、儿童剧《留守小孩》和广播剧《君子史良》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面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利用、大运河申遗等工作顺利实施。 (下转A2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