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辅助栏目>>栏目备份>>校务公开>>计划总结>>文章内容
创新阳光教育 提升办学品质——2014学年第二学期教育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5-02-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裴子云

    2014学年第二学期也是2015年第一学期,本学期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常州市教育局教育工作意见为纲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校升级改造为契机,以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为抓手,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努力提升办学品质。

    2015年第一学期主要工作是:总结反思学校第三轮主动发展;制定开展新一轮学校主动发展;申报省“十二五”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完善新校文化建设方案;统整学校课程体系; 提高毕业班教学质量。

    2015年第一学期主要任务是:

    一、重视新建设——提升现代化教育水平与文化品位

    重视新校建设两手抓。一手抓施工建设除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还要加强与施工方、代建公司的合作联系,确保工期、保证工程质量;一手抓文化设计加强新校现代化装备建设,以此推进学校教育技术化水平的提高;同时,加强新校文化建设,以花中“名园”为中心,挖掘新学校的文化内涵,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

    重视文化立校多渠道。一方面,通过向文化专家多方征求建议、参观考察,拓展视野,启发思考;另一方面,组建校内文化设计团队,集思广益,引导更多教师参与新校建设,让学校的升级改造成为梳理学校文化、凝聚人心、提升教育理念和水平的契机。

    二、规划新发展——提升特色化品质与发展内涵

    继往开来。全面总结第三轮学校主动发展一方面,总结提炼前三年学校主动发展的成绩,从中提炼学校师生的探索与创新,激励更多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在反思不足中寻找学校和个人未来发展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与建议,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的作用,认真规划新一轮学校发展项目,寻找学校课程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未来方向与目标,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度的责任意识,科学制定新的发展规划,使规划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成为学校未来三年发展的纲领。

    交流合作。积极寻求与社会其他学校和机构的交流合作,激活学校发展动力。加大学校与外界的联系,通过参加“新学校”行动研究、中美“千校携手”华东地区项目学校等,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影响力;通过与中教参等教育机构的合作,拓展教师专业发展渠道;通过加强教研组自身建设,提高教研组的校本研修功能;通过与更多友好学校的联谊和共同发展,拓宽学校发展的影响力。

    三、提高新实力——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与科研能力

    提升教师发展动力。继续探索团队研修机制,充分发挥研究生工作室的专业引领作用,组建微团队,开展微研究,进行微实践,举办微讲座,将团队研修根植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激发更多骨干教师的发展动力。

    加强校本教研,改革教研制定和集备制度,强化独立备课、集体研讨的意识,重视教研组、备课组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学科带头作用。

    激发教师工作热情。进一步探索与发挥网络数字平台的积极作用,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加大对优秀教师、优秀党员教师的评价、奖励、展示、慰问与表彰活动,弘扬爱岗敬业的教师职业精神;加强对年轻教师的职业规范要求,增加对优秀青年教师的表扬和奖励,激发更多年轻教师的发展激情;做好轮岗交流教师的工作,营造更加积极的教师文化。

提高教师研究能力。以申报省“十二五”课题为抓手,加强教育现代化技术鼓励更多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以此推动学校课程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并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

    促进干部创新能力。进行新一轮的中层干部竞聘工作,选拔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充实到干部队伍中,加大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力度,鼓励干部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提高管理实效。

    四、完善新课程——提升校本化实施与育人功能

进一步优化课程。优质的课程结构体系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关键,因此,进一步规划和统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使其更具综合性、选择性、丰富性,有利于学生差异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进一步校本化课程。以校本化学案和作业的编制为抓手,以聚焦课堂活动为形式,以提高集备质量为切入口,鼓励教研组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为主要研究内容,追求有效教学,实现高效课堂。

    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水平,从课程开发、学生选课、过程管理和成果展示、课程评价等方面提高校本课程质量,将我校“名文化”教育和公民教育、科技教育、体育特色融入校本课程中,使其成为发展学校特色,拓展学生特长,发扬课程育人功能的良好渠道。

    进一步完善课程。做好提优和补偿教育工作,探索不同年级的管理和教育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和年级管理,做好毕业班的培优工作,为高中自主招生输送优秀毕业生。

    五、打造新特色——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与学生成长

    德育内容课程化。将学校的全年的德育活动进行课程化,提高学生活动的价值和育人功能。在已有的“三名教育”为特色的德育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名文化”的内涵,打造班级文化和学校文化,并将其影响延伸到学生家庭和社区,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品味,润泽思想的最佳途径,成为架通家校联系,扩大学校办学影响力的重要渠道。

    德育阵地立体化。进一步拓宽“三名”德育教育阵地,开展第三节校园文化艺术节,通过专家讲座、参观名家书画、好书大家谈、“一站到底”艺术知识竞赛、举办师生个人书画展等活动,促进“名文化”教育,同时为新校园的文化建设提供素材。

    学生活动综合化。继续开展生命教育、公民教育活动,以致愿社团、学校自管会为主要力量,以寻访家乡“微历史”为切入口,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文明素养和社会活动能力。以每年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学生比赛和评比为抓手,积极培训和发展学生特长,提升花中学子的良好形象。

    沟通方式多样化。积极做好小初中和初高中的衔接、招生宣传、毕业典礼等活动,借助各种载体,宣传学校教育,扩大社会影响,吸引更多优秀小学毕业生。

    六、加强新保障——提升学校法制化与工作质量

    积极寻求上级行政部门与常州大学的支持,妥善处理因过渡办学带来的各种问题与困难,尽力为师生提供更加安全、舒适、方便的工作环境,稳步提升办学质量,为新校建设和二次创业奠定基础。

    提高学校法制建设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完善各项制度,优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代会和校务委员会的作用,发扬民主精神。加强师生法制教育,提升法制意识和能力,形成良好氛围。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加强对突发事情的预案和处理能力,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规范办学行为,加强舆论宣传,树立正面教育形象,优化学校管理流程,充分发挥校园网和学校数字平台的功能,为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提供更多保障和技术支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花园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钟楼区花园新村4号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