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校以常州市教育局教育工作意见为纲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校升级改造为契机,以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为抓手,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努力提升办学品质。
一、重视新建设——提升现代化教育水平与文化品位
新校建设两手抓。一手抓施工建设,除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还要加强与施工方、代建公司的合作联系,确保工期、保证工程质量;一手抓文化设计,加强新校现代化装备建设,以此推进学校教育技术化水平的提高;同时,加强新校文化建设,以花中“名园”为中心,挖掘新学校的文化内涵,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
文化立校多渠道。一方面,通过向文化专家多方征求建议、参观考察,拓展视野,启发思考;另一方面,组建了校内文化设计团队,集思广益,引导更多教师参与新校建设,让学校的升级改造成为梳理学校文化、凝聚人心、提升教育理念和水平的契机。
校安工程创名牌。本项目自
二、规划新发展——提升特色化品质与发展内涵
继往开来。全面总结第三轮学校主动发展,一方面,总结提炼前三年学校主动发展的成绩,从中提炼学校师生的探索与创新,激励更多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在反思不足中寻找学校和个人未来发展的增长点。本学期编写了第三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的作品集:《园丁智慧》、《七彩校本》和《浅草花语》。
另一方面,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与建议,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的作用,认真规划新一轮学校发展项目,寻找学校课程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未来方向与目标,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度的责任意识,科学制定新的发展规划,使规划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成为学校未来三年发展的纲领。
交流合作。积极寻求与社会其他学校和机构的交流合作,激活学校发展动力。加大学校与外界的联系,通过参加“新学校”行动研究、中美“千校携手”华东地区项目学校等,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影响力;通过与中教参等教育机构的合作,拓展教师专业发展渠道;通过加强教研组自身建设,提高教研组的校本研修功能;通过与更多友好学校的联谊和共同发展,拓宽学校发展的影响力。
三、提高新实力——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与科研能力
提升教师发展动力。继续探索团队研修机制,以研究生工作室为抓手,带动园丁班主任工作、青年教师成长营和数学课程基地的建设,全面加强教师培养。
本学期开展了研究生工作室“微讲座”活动,受到了专家、导师和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组织教师开展以“课堂教学中的规范和自由”为主题的沙龙活动,有网上沙龙和现场沙龙,展示了前期进行的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继续完善研究生工作室博客圈建设,现博客圈博文一千多篇,教师主动撰写博文,反思教育教学。收集整理工作室成员教科研成果,完成花中研究生工作室论文集锦。
提高教师研究能力。本学期积极组织省 “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的申报,共上报了5个课题,还有两个课题立项为市级课题,同时对10个校级课题进行了开题论证,采取边培训边研究的形式,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通过组织年会论文评比、师陶杯论文、园丁杯论文评比等一系列论文评选工作,为广大教师的自身发展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努力。
加强校本化教研。改革教研制定和集备制度,强化独立备课、集体研讨的意识,重视教研组、备课组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学科带头作用。以校本化学案和作业的编制为抓手,以聚焦课堂活动为形式,以提高集备质量为切入口,鼓励教研组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为主要研究内容,追求有效教学,实现高效课堂。
四、完善新课程——提升校本化实施与育人功能
进一步优化课程。优质的课程结构体系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关键,基于我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进一步规划和统整学校课程,梳理现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使其更具综合性、选择性、丰富性,有利于学生差异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现学校整体课程方案、数学组和历史组的课程方案基本成形。
进一步校本化课程。以校本化学案和作业的编制为抓手,以聚焦课堂活动为形式,以提高集备质量为切入口,鼓励教研组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为主要研究内容,追求有效教学,实现高效课堂。本学期还推进课程基地建设工作,创设新校区新型学习环境,设计数学课程方案,丰富数学教学、学习资源,以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进一步宣传我校课程基地建设情况,增强其辐射功能。
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水平,从课程开发、学生选课、过程管理和成果展示、课程评价等方面提高校本课程质量,将我校“名文化”教育和公民教育、科技教育、体育特色融入校本课程中,使其成为发展学校特色,拓展学生特长,发扬课程育人功能的良好渠道。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的辅助教学功能。充分利用“青果在线”的现成微课程资源,为学生的数学、英语、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学习提供指导与帮助;老师利用ipad、手持技术等,探讨不同课型,为提高课堂质量服务;普九的英语听说读写功能,为我校学生英语的学习助力。
进一步完善课程。做好提优和补偿教育工作,探索不同年级的管理和教育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和年级管理,做好毕业班的培优工作,通过精细化管理时间与合理调控学生情绪,提升复习课质量,今年中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达到北郊高中以上录取分数线的有60多位学生,近150位学生超过局属四星级高中的录取分数线,还有近30位学生享受分配名额,令人振奋!
五、打造新特色——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与学生成长
德育内容课程化。将学校的全年的德育活动进行课程化,提高学生活动的价值和育人功能。在已有的“三名教育”为特色的德育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名文化”的内涵,打造班级文化和学校文化,并将其影响延伸到学生家庭和社区,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品味,润泽思想的最佳途径,成为架通家校联系,扩大学校办学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围绕学校特色,继续开展阳光教育的研究工作。尝试德育课程化,率先从综合素质网上评价入手,构造更丰富的多元化德育课程以及评价体系。
德育阵地立体化。通过开展“学名人”活动将“三名”教育进一步推进。进一步丰富“名文化”的内涵,全面推广“名文化”教育,以“学名人”为抓手的班级文化建设,打造有个性的班级文化。同时拓宽“三名”德育教育阵地,开展第三节校园文化艺术节,通过专家讲座、参观名家书画、好书大家谈、“一站到底”艺术知识竞赛、举办师生个人书画展等活动,促进“名文化”教育,同时为新校园的文化建设提供素材。
学生活动综合化。继续开展生命教育、公民教育活动,以致愿社团、学校自管会为主要力量,以寻访家乡“微历史”为切入口,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文明素养和社会活动能力。以每年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学生比赛和评比为抓手,积极培训和发展学生特长,提升花中学子的良好形象。
沟通方式多样化。积极做好小初中和初高中的衔接、招生宣传、毕业典礼等活动,借助各种载体——广播电视、报纸传单、网络平台等,宣传学校教育,扩大社会影响,吸引更多优秀小学毕业生。
六、加强新保障——提升学校法制化与工作质量
积极寻求上级行政部门与常州大学的支持,妥善处理因过渡办学带来的各种问题与困难,尽力为师生提供更加安全、舒适、方便的工作环境,稳步提升办学质量,为新校建设和二次创业奠定了基础。
提高学校法制建设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完善各项制度,优化激励机制,在“年度优秀”的评选基础上,在添加校级单项先进个人的评选,开发教师各方面特长与潜能,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教代会和校务委员会的作用,发扬民主精神。加强师生法制教育,提升法制意识和能力,形成良好氛围。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加强新校区和常大校区的值班巡查力度,加强对突发事情的预案和处理能力,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规范办学行为,加强舆论宣传,树立正面教育形象。优化学校管理流程,充分发挥校园网和学校数字平台的功能,利用“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等相关栏目开展网络展示、讨论、评比和激励活动,促进师生发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学期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成为公办学校中的领头羊还有一定距离。2015学年,我们要为花园精神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加强学校特色,让每位师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让阳光满园,花香四溢!
附:
2014学年学校获得荣誉
2014年度常州市全民终身学习推进周优秀组织奖
2014年度常州市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宣传报道先进集体
常州市第七届青少年书法现场大赛团体二等奖
第七届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团体三等奖、组织三等奖
常州市第九届教工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五名
常州市第30届“育苗”杯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入场式一等奖
常州市第30届“育苗”杯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甲组第八名
常州市校园足球试点校
2015年常州市车模比赛综合团体三等奖
常州市首届仿生机器人大赛综合团体二等奖
江苏省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中学男子综合团体二等奖
常州市第七期优秀教师免费导学公益活动优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