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学校课程改革
以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为抓手,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将我校“名文化”教育和公民教育、科技教育、体育特色融入校本课程中,使其成为发展学校特色,拓展学生特长,发扬课程育人功能的良好渠道。
辅助教学新技术。充分利用“青果在线”的现成微课程资源,为学生的数学、英语、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学习提供指导与帮助;老师利用ipad、纳米黑板等,探讨不同课型,为提高课堂质量服务;普九的英语听说读写功能,为我校学生英语的学习助力。
基地建设有改进。创设新校区新型学习环境,设计数学课程方案,丰富数学教学、学习资源,以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进一步宣传我校课程基地建设情况,增强其辐射功能。每月开展一次新技术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毕业班工作新思路。合理规划九年级学生在校的每阶段、每天的时间,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效率。通过主题班会、青春励志行、八年级同学送祝福、老师点赞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激励,激发学习动力。通过体育模考、英语模考、新课结束等考试机会诊断各个学科的教学情况,诊断各个班级的发展情况,研究每一位学生发展情况,寻找相应对策,提高复习课的质量。在中考中,我校为高中自主招生输送了三位优秀毕业生,毕业班成绩再续辉煌。
二、打造花园德育特色
结合学校第四轮主动发展规划的制定,抓住新校落成的契机,以“三名”活动为载体,深入研发“阳光教育”德育课程,深化阳光学生评价机制,继续坚持分层次、抓基础、重建设、严管理、创特色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丰富德育内涵,不断探索德育新途径,拓展德育新领域,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不断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德育内容课程化。将学校的全年的德育活动进行课程化,提高学生活动的价值和育人功能。在已有的“三名教育”为特色的德育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名文化”的内涵,打造班级文化和学校文化,并将其影响延伸到学生家庭和社区,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品味,润泽思想的最佳途径,成为架通家校联系,扩大学校办学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围绕学校特色,继续开展阳光教育的研究工作。尝试德育课程化,率先从综合素质网上评价入手,构造更丰富的多元化德育课程以及评价体系。
德育阵地立体化。进一步丰富“名文化”的内涵,全面推广“名文化”教育,以“学名人”为抓手的班级文化建设,打造有个性的班级文化。同时拓宽“三名”德育教育阵地,促进“名文化”教育,同时为新校园的文化建设提供素材。推行“集中家访”制度,充分利用好网上家长学校及家长QQ群、校友公众微信平台、朋友圈等信息平台,加强家校联系。加强与关工委、街道社区等部门团体的沟通协作,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大德育格局。本学期校关工委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被评为常州市关工委工作常态化建设巩固提高奖,另有一项活动“我们的青春”被评为常州市关工委创新项目。
学生活动综合化。继续开展生命教育、公民教育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文明素养和社会活动能力。今年我校的生命教育围绕“感恩于心,爱满家园”开展了两个创新项目:“爱·融合”变形记与聋校学生互换体验活动和“心存感恩,与爱同行”亲子活动。两个生命教育项目反响极好,上级部门和参与师生都给出了很好的评价。“爱·融合”变形记活动在2016年4月18《常州日报》上发表,“我是OO后”进行了专题报道,制作的短片在网上累计点击量达10多万人次。“心存感恩,与爱同行”亲子活动,是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家长的活动,因为有心理咨询师谈老师的介入,再加上班主任王老师的精心策划,活动中家长、学生几次落泪,感动的场景频频出现。本次活动获局生命教育项目三等奖。
各类舞台亮风采。积极做好小初中和初高中的衔接、招生宣传、毕业典礼等活动,借助各种载体——广播电视、报纸传单、网络平台等,宣传学校教育,扩大社会影响,吸引更多优秀小学毕业生。本学期我校学生在科技、写作、艺术等各项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共有221人次获奖,17个团体奖项。《常州日报》2016年6月份还进行了专题介绍。
三、提升教师团队实力
本学期,以学校工作计划为依据,以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与科研能力为工作方向,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校本培训为抓手,提升教师培训质量,不断丰富科研工作内涵,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全面推进学校整体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课题研究有新进展。课题研究有突破。学校两个课题《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心理融入的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和《初中历史 “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分别被批准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普教重点资助课题和初中专项重点自筹课题后,学校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工作,顺利举行了开题,多次召开课题组会议,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落实课题研究过程。组织申报了11个常州市教育学科“十三五”规划备案课题,积极开展研究,构建课题研究网络,课题领衔人开展课题研究阶段汇报和下阶段研究计划。
校本培训有新突破。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上学期结束时,围绕课堂教学,为老师购买了四本书,分别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懂课堂》、《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和《静悄悄的课堂革命——教师的挑战》。学期初,开展了网上读书交流活动,全体教师都进行了分享交流活动。
结合市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组织教师参加网上研修和成果提交。全体教师都能够提前完成任务。聘请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潘建明同志来校做《用技术推进教与学的变革与创新》专题讲座,讲座中,潘教授和老师们进行了很好的互动交流。组织教师开设公开课的同时注重课堂实录和课后点评反思,目前老师们已经完成晒课五十多节,晒课数量排在常州市局属学校首位。
资源平台有新落实。积极申报梦想课程,经过努力,获得批准,初步组建了梦想教师团队。与北京四中网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利用网校资源,培训教师、学生和家长。进一步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组建两个小蚂蚁移动平台教室,开展数字化课堂实践研究。
宣传工作有新招数。利用平面媒体,认真做好向大众新闻媒体撰写宣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建设发展成就的稿件,向常州日报、晚报积极投稿,本学期在市级报刊上有多篇宣传我校的新闻报道。继续做好校刊《思路花语》第二期的编辑出版工作,内容详实,画面精美,受到一致好评,提升了学校宣传的品味。
办好网络媒体,继续办好校园网,按照内容生动、图文并茂的要求,及时更新网络内容,努力把网站建设成宣传学校、服务师生的阵地。积极向常州教育网和化龙巷投稿,争取做到每月有报道和热帖,加大了学校宣传的力度。
开通新兴媒体,做好教师QQ群、官方微博微信的宣传报道工作。本学期新开通学校微信平台,认真做好学校微信宣传工作,保证教师、家长第一时间能看到学校的宣传亮点。本学期还积极组织参加微信评选活动,“开学第一讲”和“最美校园”,效果良好,拓宽了学校的宣传面。
四、推进新校建设工程
本学期我们把握学校发展的新契机,以校安工程为中心工作,集各方之智大力推进了新校园的装备建设、绿化布局和校园文化传承与重构。
攻坚克难保质量。本学期,我们克服多变的天气和技术难关,在保证了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协同施工方、代建方、监理方和设计方,做好了土建施工的收尾尾工作,高标准严要求逐步完成了内部装饰、装备配备、绿化布点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工作。在新学校的建设上,力求做到了学校装备筹划、校园绿化规划和校园文化构思与土建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基础上,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力争在2016年暑假结束前将我校新校区建成环境舒兴、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文化有特色、装备适度超前、区域特色明显的现代化的“美化”、“香化”、“绿化”、“净化”、“内涵丰富”的书香校园。
提前谋划早搬运。我们在学期结束前主动思考,做好了多媒体设备和空调设备的拆、运、安装和调试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图书设备的打包、搬运、上架的统筹协调工作;做好了实验设备和课桌凳的教学设备设施搬运的招投标工作……力争在2016年8月初完成设备设施的二次搬迁工作,确保2016年9月开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学期,行走在“让每一位师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的探索路上,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6学年,校园整体改造竣工,全体师生即将搬入新校园,崭新的花中人一定会进一步彰显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发展和丰富素质教育内涵,让花园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