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下午,第二批校“名教师”成长工作室授牌仪式在行政楼三楼会议室隆重举行。活动由校领导、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及各工作室领衔人共同参与,旨在通过专业引领和团队协作,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
活动伊始,校领导在致辞中回顾了首批工作室的成果,并指出新一批工作室将聚焦跨学科实践、核心素养落地等教育改革热点,为教师成长注入新动能。随后,六位领衔人依次进行了工作室的申报答辩汇报,涵盖初中道德与法治、数学、语文、体育、物理、历史等多学科。
在专家点评环节,刘芸老师指出项目研究的问题分为需通过创新性探索解决的“Problem”与需借鉴梳理已有研究的“Question”两类:一种是需要自己创新解决的“Problem”,比如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这时候要先通过文献研究把前人已有的成果梳理清楚,然后在这些有效方法的基础上“加点新东西”——比如调整模型、增加变量或者换个场景试试,最后通过实际验证看看这些方法是否有效,有没有改进的空间。另一种是需要借鉴和梳理的“Question”,比如别人研究过但还没完全解决的问题。这时候要先把同类研究对比总结,找到可以直接用的方法,再仔细分析别人的研究有哪些不足(比如数据不全或逻辑漏洞),最后结合实际情况看看能做到什么程度,给自己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从而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保证研究扎实又有创新,最终让成果既科学又能落地。刘成兵老师充分肯定了领衔人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仍能凝聚团队力量、推动学科发展的精神,并强调工作室建设需以“目标具体化”和“学科文化融入”为核心方向。针对李伟领衔的“‘2·15专项行动’背景下初中体育学科教学整体设计与实践研究”提出专项建议,强调需以“体质健康数据”为核心反证教学效果,例如设计体能测试动态追踪系统,并将体育活动与校园文化节结合,打造“健康校园”特色品牌。
仪式最后,校领导与专家共同为六位领衔人授牌,并合影留念。校领导表示,将全力支持工作室建设,期待领衔人带领团队深耕教研,助力教师从“小有名气”迈向“名师”行列,为常州市乃至江苏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